南北朝 隋 唐 五代 (三)

 

南朝(公元420年—589年)
石如来七尊像  
高46.2厘米
1954年四川省成都市万佛寺遗址出土
四川省博物馆藏
主尊如来结跏趺坐,右手做施无畏印,左手做与愿印,两侧分别胁侍比丘、菩萨和天王。须弥座前侍立二比丘,座侧刻二护法狮子,在狮子和须弥座的间隙尚刻有两侏儒。佛头光为二个素面同心圆,舟形背屏,连珠纹外侧为伎乐飞天,内侧刻列七龛趺坐小佛。背屏阴面有如来坐像和供养人浅浮雕。

 

南朝(公元420年—589年)
石如来头像  
高45厘米
1954年四川省成都市宽巷子出土
四川省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如来即佛,指得到佛教真悟的觉者。在佛教成立之时,称佛者只有历史上的真实人物释迦牟尼,释迦入灭后,佛典中出现了各种各样佛的家族。为了表现佛超越常人的存在,古代印度人还赋予佛的身体以各种特征,如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这些特征在绘画和雕刻等美术造型中被约定俗成,并为中国佛教美术创作所依循。这尊如来头像,双目微睁,嘴角稍稍上翘,流露出无限的睿智、平和与慈祥。两颊微隆,高肉髻,眉间白毫,分别体现了造像法中佛的狮子颊相、顶髻相和白毫相。白毫部原本可能嵌有宝石,现已失。

 

南朝(公元420年—589年)
浮雕须弥山图石座  
高60厘米、宽56厘米
1954年四川省成都市万佛寺遗址出土
四川省博物馆藏
须弥山为古印度传说中的山名,以它为人们所住世界的中心,日月环绕回旋出没,三界诸天依之层层建立,其四方有东胜身、南赡部、西牛货和北俱卢四大部洲。佛教采用了此说,用以表达佛教的世界观。该石座现大致为正方形,上部有很大的榫头,下部有欠损的痕迹,说明其只是局部。正面上方为须弥山图,下方圆筒形上浮雕天盖。阴面分三段表现净土景观。侧面分别区划方格,内面表现人物群像和天人像等。

 

南朝(公元420年—589年)
石二菩萨立像  
高121厘米、宽62厘米
1954年四川省成都市万佛寺遗址出土
四川省博物馆藏
这块造像石有双层长方形基座,上层正面为博山炉和伎乐供养人。基座上有一水盂中生出两枝连茎荷花,花下护卫二狮子、二天王,花上分别站立菩萨。菩萨头部缺无,披帛戴璎珞,腰系带,手执物不详。值得注意的是,菩萨装一般为裸上身,下身着裙,然而这二尊菩萨却似着裤,而且小腿加缚,曲腿站姿也不类寻常,耐人寻味。菩萨两边各有二躯供养菩萨。造像石的背面为浅浮雕,由莲池从中央将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净土图,下部是群山及《法华经》普门品中观音诸难救济的场面。侧面各有8格,里面有骑马人物、人物群像、动物、宝塔、天人和莲花等等浅浮雕。在万佛寺出土造像中,类似这样的净土场面表现很多,反映了当时净土往生信仰的流行。

 

第一部分 新石器时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二部分 夏 商 西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三部分 春秋 战国 1 2 3 4 5                    
第四部分 秦 汉 1 2 3 4 5 6 7 8 9            
第五部分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返回>

 

 
 
 
 
关闭窗口
 

Copyright (C) 2000-2023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