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战国 (一)

 

(局部)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铜编钟  
通高23.6厘米—120.4厘米、重2.8—152.8千克
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这套铜编钟均为甬钟,共26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钟铭铸在每个钟的钲部及左右鼓上。大型钟仅在正面铸铭文,中型钟则正背两面均铸铭文,小型钟则由两个、三个、四个共铸一篇铭文。每篇铭文相同。下寺楚墓是春秋时期楚国王族墓群,墓内出土了大批春秋时期的乐器。这套铜甬钟是目前中国出土春秋时期编钟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套,音域宽广,从最低音到最高音,跨越了将近五个八度音程。它分上下两层悬挂于钟架上,下层为低音区,演奏时作和声之用;上层为中高音区,演奏时作旋律之用。上层七声俱全,而且多数有半声音阶,可以旋宫转调。这套铜甬钟的出土,表明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具有高度的音乐文化水平。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鄂君启”错金铜舟节  
长31厘米、宽7.3厘米
1957年安徽省寿县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这是战国时代楚王颁发给鄂君的免税凭证,鄂是地名,在今湖北省鄂城县,启是鄂君之名。铜节作剖开的竹节形,分车节和舟节两种,均有错金篆书,其中车节有铭文150字,舟节有铭文165字,记载了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发给鄂君启舟节和车节的过程,并详细规定了鄂君启水路、陆路交通运输的路线、运载额、运输种类和纳税情况,是研究战国时楚国交通、地理和赋税制度的重要资料。这是其中的舟节。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错金银铜樽  
通高17.5厘米、直径24.8厘米
1987湖北省荆门县包山二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这件铜樽,呈筒形,下部略内敛。覆钵形盖,盖上近边沿处有四个等距离的凤鸟形纽,鸟首向外。平底,底下有三个兽蹄足。腹壁设两个对称的铺首衔环。盖面和腹外壁有错金银龙纹和凤鸟纹。形制类似的器物在湖北江陵望山2号楚墓中也有发现。由于金和银鲜明有光泽,具有较好的延展性能,用它们来错镶青铜器,既美观又贵重,深受当时贵族的喜爱。这件铜樽采用当时颇为流行的错金银工艺,在纹饰构图上吸收了楚国漆器的装饰风格,使全器图案和谐精美,是战国时期楚国酒具中的佳作。

 

第一部分 新石器时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二部分 夏 商 西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三部分 春秋 战国 1 2 3 4 5                    
第四部分 秦 汉 1 2 3 4 5 6 7 8 9            
第五部分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返回>

 

 
 
 
 
关闭窗口
 

Copyright (C) 2000-2023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