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 隋 唐 五代 (一)
 

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
齐永明元年造像碑  
立像高113厘米、宽48.5厘米
石条一:高95厘米、宽20厘米;
石条二:高93厘米、宽21.5厘米
石条三:高79厘米
四川省茂县出土
四川省博物馆藏
这件造像碑根据铭文知其造于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主持人为西凉比丘玄嵩,碑分两面,坐像为弥勒佛,立像为无量寿佛。该碑于20世纪20年代出土,40年代有人将其左右两侧击解,所附的三块条石即为击解部分。根据对造像碑进行的复原,可知原碑碑额应为一圈小龛,内有坐佛,小龛下刻垂角纹及联珠纹。主龛两佛高肉髻,宽鼻长耳,右手做施无畏印,左手做与愿印状。均身披宽博的通肩大衣,双领下垂,右领垂于腹部后搭于左肘上,在胸前形成“U”形领,内着僧祗支,胸前系带打结。在中国现已发现的有纪年铭佛像中,此为采用汉族士大夫褒衣博带式着装的最早作例。无量寿佛和弥勒佛是当时南方佛教信徒尊奉的重要形象,两像合刻一碑耐人寻味,说明信徒们认为兼奉无量寿和弥勒,不仅无矛盾,而且死后到西方和今生会龙华可一并获得。此碑是四川现存有明确南朝纪年的时代最早的佛教造像碑之一。

南朝·梁(公元502年—557年)
石阿育王头像  
高34.5厘米
1954年四川省成都市万佛寺遗址出土
四川省博物馆藏
这尊头像面目为异族,有人认为是犍陀罗式如来。但1995年在四川成都西安路发现了一尊圆雕石造像,束发、唇上两撇胡须,与该头像十分相似,身后刻有“太清五年”(即公元551年,实际“太清”只有三年,应为“天正”元年)、“育王像”等铭文,因此很可能这尊头像是阿育王。阿育王意译“无忧王”,是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他在位时国势强盛,统一了除半岛南端外印度全境。宗教上,他归信佛教,定佛教为国教,并积极向国内外传播,被佛教徒尊为“护法名王”。中国有不少关于阿育王的传说及遗存。

南朝·梁(公元502年—557年)
石如来立像  
高161厘米
1954年四川省成都市万佛寺遗址出土
四川省博物馆藏
这组如来立像,头、臂部均已残缺,但仍表现出不同的雕刻艺术风格。自公元1世纪中叶,在印度西北的犍陀罗(现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及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和朱木那河中游的秣菟罗(现印度亚格尔以北)创造出释迦的艺术形象,并逐渐形成了各自的雕刻艺术风格,它们随着佛教的东传对中国的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这组石雕佛立像,可以领略中国佛教美术对外来文化吸收、融合以及创新的独到魅力。此像据研究者考证,很有可能是前图阿育王头像的身体部分。其身着印度式通肩袈裟,领部在胸前形成鸡心领,衣纹厚重,成U形逐次下垂,线条简练,质感很强,为犍陀罗风格。

 

第一部分 新石器时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二部分 夏 商 西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三部分 春秋 战国 1 2 3 4 5                    
第四部分 秦 汉 1 2 3 4 5 6 7 8 9            
第五部分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返回>

 

 
 
 
 
关闭窗口
 

Copyright (C) 2000-2023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