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喜瑞:(京剧音配像录音主演)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侯喜瑞(1892-1983),字霭如,回族,北京人。原籍河北省衡水县,出身贫苦,父亲幼年失去双亲,侯喜瑞早年丧母,到十一岁时父亲无力抚养,经喜连成科班老师介绍到戏班学戏。他先是跟李寿山(艺名"一条鱼")学河北梆子老生,和萧长华学京剧丑行,最后拜韩乐卿为师,工京剧花脸。韩乐卿在京剧舞台上名虽不彰,但他的弟子金少山、侯喜瑞却是京剧净行中两个流派的创始人,可见其艺术功力之精深。侯喜瑞出科后为求深造,又拜著名架子花脸黄润甫为师,成为黄派继承人,给他的舞台艺术打下了坚实基础。侯喜瑞出科时正好嗓子"倒仓",又恰逢身上"回功",为了不让七年的功夫白费,侯喜瑞狠下功夫,坚持练功,日夜不休。他喊嗓子,练念白,从无间断,一年多的苦练,为他日后在舞台上带来了光彩照人的艺术魅力。侯喜瑞身材并不魁梧,天赋的嗓子条件也不是太好,但正是由于他的功夫精深,出得台来一举手一投足,观众便跟着进入了角色的感情天地。他表演的代表作《牛皋下书》,当他卸去甲胄,换上官衣的那一刻,这个黑大汉流露出那种妩媚之态,加之舞台表演,舞蹈动作,眉眼传神,侯喜瑞的功力在舞台上无限展示,台下观众为之轰动。这就是一位架子花脸表演艺术家特有的鲜灵之气。
侯喜瑞一生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被观众所喜爱的艺术形象,但他的创作原则只有两个:一是"装龙象龙";二是"发于内而行于外",他曾经用于一句很通俗的辩证语言讲到,"扮戏不是我,上台我是谁"。第一句话,是说当演员应当管得住自己的感情,不能高兴了演戏就精彩,不高兴了演戏就乌涂;至于"上台我是谁",说起来也很简单,因为演员表演的是角色,必须"发于内行于外"。侯喜瑞对自己扮演的角色不分大小,主演或配角他都是这样认真的进行创作,寻找角色内在情感,塑造生动鲜明的舞台形象。侯喜瑞有活曹操之称,他几十年扮演的曹操这一舞台人物形象,可以说每演一次,都有一次新的感受,更有一次新的创作。广大京剧观众称赞他"侯喜瑞的曹操可以说出神入化,活灵活现。"
侯派表演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三个方面:
1、"侯派"的工架 侯喜瑞的表演身段注重矫健、灵活,力感强,在基本功方面他对手、身、步十分讲究,要求"膀如弓,腰如松,胸要腆,腕要扣,腿起重,落该轻"。总的来说他的花脸反对松懈,强调"力"和"劲",
注意"力"的美感。他更重视的是"眼"法,他认为"眼是心中苗",以此强调眼睛在表演中的重要性,以上这些表演的基本原则使之更好的根据人物不同的性格、身份、处境和遭遇来表现他们。
2、"侯派"的唱 他在注重念白的同时也讲究唱工。他吐字功深力厚,使"唱"别有韵味,他唱的特色是偏重于"沙、低、沉、宽、厚",异常动听,每句唱都有准确的表现目的,抒发人物情怀,他完美的展现了自己从喉部深处发音的特点,使侯派的唱腔深沉而有哑音,但却宽厚,独具风韵,别具一格。
3、"侯派"的念白 在舞台念白中,侯喜瑞也是运用前面说到的原则,念白处理张弛结合,舒疾自如,运用的得心应手,不论大小戏,大小人物,他对台词都是逐字逐句的分析,语气、吐字有棱有角,富于一种韵律美,听起来让人有一种"绕樑三日而不绝"之感。
侯派艺术唱、念、做、打是个和谐的整体,在金少山挑班时期,侯喜瑞依然活跃于舞台,毫不逊色,与郝寿臣并驾齐驱,不分先后,侯喜瑞曾在天津挑大轴,演出《连环套》、《战宛城》连连爆满。此时"金"、"郝"、"侯"三派鼎立,开创了京剧净行一个崭新的时代,侯喜瑞在舞台上是一个流派的创始人,但从不争角色,不争地位,不争名利,谨守职业道德,德高望重,传为美谈。
侯喜瑞曾在北京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校任教,他把"精、气、神"作为架子花表演的三字经,传授给广大学生,也概括了他艺术风格的精髓,人们赞誉他"艺高、寿高、德高",侯喜瑞寿至九十二岁高龄,无疾而终。
侯喜瑞音配像录音的主要剧目有:《失空斩》、《牛皋下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