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羽鸣个人简介
 

 

张羽鸣,天津市人,癸卯年生,号敬仙。书斋雅号“蝉蟾亭”。首拜天津著名篆刻家蓝云先生为师,学习篆刻艺术。先生去世后,继随刘恒、张牧石先生习艺。数年来,致力于篆刻艺术的自我发展,摆脱了“印章”为“书画附属品”的被动地位。其作品采用多种雕刻刀法,充分利用印石的六个平面,将文、书、画、印由主体内容综合在一起,在方寸之间表现内涵丰富,包含极多文字的整体作品。

一九九九年将自己耗费两年心血,刻制的五套佛经共四十方石印捐献给天津大悲禅院。佛经包括“金刚经”、“心经”、“阿弥陀经”、“大悲咒”、“往生咒”,字万余,形式为微型碑刻。据此大悲禅院为我颁发了“文物收藏证书”。证号为“藏001号”,使我荣幸地成为向大悲禅院捐献文物的第一人。五套经典印章被安置在“弘一大师纪念堂”保存。同年八月,参与天津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办的展览,获“微雕创新奖”。二○○○年,受大悲禅院智如法师之托,刻制了西方“镇院之宝印”。较大的一方在印石的四面用各种字体刻制了一百个“佛”字,象征着佛法的圆满、印文为“天津古刹大悲禅院真如觉场庄严宝印”;较小的一方印石的侧面用各种字体刻制了六十个“佛”字,象征着大悲禅院近六十年的繁荣,印文为“天津古刹大悲禅院三宝加持无量寿印”。目前,两所盖的“印花”被去大悲禅院进香的善信女们当做护身符置于胸前。同年六月十九日,由天津卫星电视台《中国·天津》节目中播出了十二分钟的专题片,介绍艺术成就。

临帖代表作为“兰亭叙”。印石是萧山红石,尺寸:50×50×80mm,印文内容“倚槛焚香临流潄石”,汉白文印式,四侧用双刀法临刻王羲之全文“兰亭叙”;印顶用“单刀刻款法”刻“王羲之小传”。整方印内容丰富,耐人寻味,文与印相得益彰。
临碑代表作为“三十六计”。石印一套共36方,印文为三十六计,印侧用刻碑法刻“孙子兵法”及“孙武生平”,印顶刻“天罡三十六星”。整套印内容珠联璧合,设计巧妙。
微雕代表作为“十八罗汉”。石印一套共18方,寸余大小的随形印,印文为禅语内容:如“宴坐”、“火中生莲”等口,印侧微字为“金刚经”;微画为“十八罗汉”。套印小巧古雅,内容丰富,易于收藏。

小型杂项作品借鉴古玉、扇形、如意、带钩、葫芦、蝙蝠等形状,印文多为训诫、吉语、祝寿印,表现一石多印,适当配以微字、微画,出现微型摆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