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1949年出生,现为天津南开医院职工,中国文艺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
本人对中国民间工艺情有独钟,从喜爱、钻研到动手制做,以此为乐趣,涉猎竹、木、牙角等多种不同材料。制做竹编、鸟笼,种植花制鸣虫葫芦器以及文物中的佛象、文房用品、案头摆件的修复与复制,与竹木为伴,乐在其中。作品曾在天津第一届第二届民间艺术展中入选,在京津地区有些影响。
从事鸟笼制做已有二十余年,万事开头难。开始时自己钻研,在对竹子的特性、加工方法、各种笼子的尺寸要求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只能到一些喜欢收藏者家中看样子,量尺寸,多方请教,认真揣摩,多少次夜不能寐,偶有灵感,马上付诸实践。在通过很长一段时间努力,克服众多困难,才使作品小有模样,并得到大家的认可。自己的能力、毅力得到锻炼。后师从于天津制笼名家单文清门下,单老师是天津制笼专家,前辈韩春的得意门生,其作品以选料严格,制做精细,结构严谨,并非常重视作品的内在质量。在天津、北京名声极高,在京津众多玩家中,谁手中有单老师的笼子就可以表示其身份。在那个年代也是地位的象征。拜单老师为师是我多年的宿愿,得到恩师的细心指导如鱼得水,技艺大有进展。老师从选料到制做等方面将其事先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使我对传统工艺有了系统的认识,深得其精髓。
多年来我对鸣虫葫芦器的种植范制有着浓厚的兴趣,由于此种民间工艺失传多年,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范制工艺虽不复杂,但因它是一种天然与人工相结合的产物。有人力所不能及的因素在内,所以成功率较低因缺乏经验,再加上气候、水土、模具等诸方面因素相互影响,要想成功确有难度。苦苦摸索十余年,此间多次进京向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世襄老师求教,在王老师的点拨下豁然开朗。不仅认识了中国葫芦器的工艺、历史,也更细解其精深的文化内涵,对范制葫芦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从一粒种子入地到开花结果,最后一只只非常精美的葫芦器摆在案头把玩于手中,得到众多玩家的肯定,此时的喜悦和汗水凝结在一起,同时也感悟到大自然的神奇。
在从事文房用品案头摆件的修复、复制过程中大开眼界,众多流传至今的作品中,更加感受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悠久历史及前人的作品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也深感做为中国人的自豪。
我在从事这些工作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著名作家、民协主席冯育楠老师,著名版画家张作良老师,身怀绝技的平雕大师孙墨林先生等众多老前辈在我成长过程中,从做人到技艺等方面给予我很多很多。对于老一辈对后人的深切期望和关怀,我将铭记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