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出新意 火笔绘丹青
——王大奇的剪纸及烙画
王大奇,1943年生,河北省人。天津市现代艺术学校高级教师,任素描、色彩及民间艺术专业教学工作。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天津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剪纸学会理事。
四十余年笔耕不辍,打下良好的美术基础。曾先后在天津日报、今晚报、北京日报、文汇报及画册发表油画、版画、插图等百余幅。
对民间艺术更是情有独钟,擅长烙画及剪纸。潜心研究数十载,既将烙画、剪纸的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又吸收所掌握的其他画种的营养,使之互融,交相生辉,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是利用发热的工具(如电烙铁等)使木板碳化,以烙痕作画,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王大奇在长期的烙画实践中,不断进行新的探讨:
一、追求中国画中水墨淋漓、行笔酣畅的写意效果,使“火”的工具与“水”的感觉这一矛盾体相映成趣。
二、追求中国画中刻深入,精微的工笔效果,令人感受难以驾驭的火竟然可作细腻刻划的烙画之魅力。
三、巧妙利用木板肌里,使其成为画面中内容的一个构成部分,如为云、为水、为山等,变木板存在木纹的局限为烙画独具的特点。使烙画产生“木味”的独特风格。
剪纸与烙画同属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从最早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团花剪纸(对马、对猴)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继承传统,不断创新——为古老的艺术注入时代气息,是王大奇对剪纸艺术的理解与追求。强调剪纸的艺术个性,对所表现的对象作适度变形,即使人物的特征得以发挥,又更有利于神的刻划与情的抒发。
如剪纸《瓜棚小调》,在夸张的硕大的西瓜的环绕下,祖孙二人坐在瓜棚之中。小孙子吹起了横笛,老爷爷陶醉了,陶醉在笛声中,陶醉在丰收里。突出动态的剪影式的人物造型,小孙子那似乎在摇晃的赤足,都把人物此时的喜悦之情充分表露。
再如剪纸《小车会》,表现的是我国民间的一种民俗活动。人们敲锣打鼓,彩绸飞舞,欢聚一堂。以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表现这一民俗活动,应该说是最为统一、和谐的语言。
数十年来,所创作的烙画与剪纸发表于各种报刊,数度参加国内外美展,荣获各种奖项。
剪纸作品先后被收入《中国剪纸藏书票》(仉凤皋先生编著),《天津民俗剪纸》(黄殿祺先生编著),《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等集。
1989年3月,剪纸作品《欢庆》在由中国民协、文化部对外艺术展览公司于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剪纸大奖赛》中获二等奖。同年,剪纸藏书票入选赴日本(名古屋)及瑞典展出。1990年6月,向亚运会捐赠剪纸作品,获组委会颁发的荣誉证书。1992年,随我市由市长代队的代表团赴香港作烙画艺术表演。1998年6月,在我市今晚报文化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津卫风情》剪纸竞赛中获特优奖。1999年,烙画作品入选由我市民协主办的《99天津民间艺术创新成果展》。2000年,烙画作品通过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质部ISC2000艺术品质评定,在中国文化市场网及国际市场网给予推广、介绍、出口。2000年7月,剪纸作品入选由文化部、全国文联在北京人大会堂及中国美术馆举办的《2000年世界华人艺术展》,获银奖,并被授于《世界华人优秀艺术家》荣誉称号。作品被人民画报社收藏。颁发收藏证书。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在创作作品的同时,对烙画、剪纸的工艺进行大胆的改革。改进烙画的工具,研制各种形状的烙铁,使之可以在手中如毛笔般的运用自如,更善于作丰富、细微的刻划。
首创大型剪纸的新型装裱方法。由于剪纸线条纤细,尤其是以宣纸为材质的大型剪纸作品,一般只能与衬纸固定几个点,难以做精细的全裱。采用现代材料,研究成功全裱技术,可以使剪纸如国画般的卷存收藏及悬挂展示。从而极大提高了大型剪纸的展览效果。(此法已在我市九月份举办的《首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中展出的剪纸作品《小车会》中首次应用。)
个人传略入编《世界名人录》(中国卷),《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民间艺术家录》,《中国当代剪纸家》等大型辞书。
通讯地址:天津市河北区建昌道建湖里45-201
邮编:300240
电话:86761423
手机:13011336275
传呼:129908396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