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小康工程(天津)
今天,《经济日报》关注兴家坨村“新三件”!

今天,《经济日报》关注兴家坨村“新三件”!

七里海,叫海却不是海。
它身处天津市宁河区,5000多年前,这里退海成陆,留下了牡蛎滩贝壳堤、大面积的湿地。作为候鸟南迁路上的重要“驿站”,每年春秋季节,七里海都会迎来大批候鸟。

 

数据显示,近10年来,七里海湿地鸟的种类由182种增加到258种,数量由20万只至30万只增加到40万只至50万只。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由20多种增加到50种。曾消失10多年的全球性近危物种震旦鸦雀、文须雀、中华攀雀等如今又现身七里海。
生态的多样性,源于环境的修复。2018年,天津市出台了《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规划(2017—2025年)》,一条生态红线将这片区域围了起来。宁河区俵口镇兴家坨村就是离“七里海”最近的村庄。
 
但“鸟”进人退,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我们家在核心区里有4亩地,就在路东边。”生态红线划定以后,杜元春失去了耕种几十年的土地。用他的话说,“农民没了地,那还叫农民吗?以后咋生活?”与杜元春一样,俵口镇兴家坨村的5000多名村民都有同样的困惑。
守护绿水青山,是造福百姓泽被后世的伟业;而安民富农,也是乡村振兴、奔小康的“先手棋”。兴家坨,这个七里海畔的小村庄该如何“变”?
 
11月7日立冬,天津迎来了2021年第一场冬雪。晚上8点,天津市宁河区兴家坨的村民杜元春完成了清雪任务,带着一身汗水回到家。
 
“这暖气给得真足,洗澡都不冷。这可是城里人的待遇,我们以前可不敢想。”手摸着暖气片,杜元春高兴地说。
 
随着生态红线的划定,杜元春有了新“身份”。3年前,他将家里的4亩地流转了出去,同时“变身”村里的保洁员,负责村北公路的清扫工作。2020年,杜元春的年收入达到了3万元,比2019年增长了20%。不仅收入增加了,杜元春的家里也用上了“新三件”:真空抽气马桶、纯净水和清洁能源。
 
随着“厕所革命”的开展,兴家坨村的村民们告别了顶风冒雨上公厕的历史,清洁无味、节约水源的真空抽气马桶进入了兴家坨村的千家农户。在村东的净水站,兴家坨的每家农户每月可以免费领取4桶纯净水,氟斑牙、骨质疏松的患病风险正在大幅降低。
 
2021年10月,煤改电、集中供暖通气投用,村民们淘汰了一家一户烧煤冒烟的土炉子,全都用上了安全清洁的暖气。
以七里海生态修复为契机,天津市宁河区绘制了碧水蓝天的路线图。自2018年以来,天津市宁河区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投资9.8亿元,清理沟渠1.5万公里,清理垃圾杂物、杂草35.9万吨;在259个村都建立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并配备了1320名保洁员,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100%。同时,宁河区加速推进煤改电清洁供暖,9镇43村超过2万户居民用上了清洁能源。
随着生态保护措施落地实施,兴家坨村的致富路也发生了改变。3年来,生态保护区内近5000亩的土地使用权已统一流转,村民们每年可以领到每亩千元的生态补贴。同时,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走出村庄,外出打工。
 
芸悦建设集团总经理李扬说,“在兴家坨,管道施工技术是一代人一代人传下来的,人人都会,外出打工有基础。此外,这两年市场好、需求多,我们企业发展得很快。”如今芸悦建设集团已经吸纳了100多名村民就业,他们的年均收入超过了6万元。
 
 
2018年,李扬带领20多名乡亲成立了施工队伍,专门在天津滨海新区承接管道施工、市政工程,3年来已发展成为年收入超过3亿元的大型企业。
 
天津市宁河区俵口镇兴家坨村村委会主任马全胜说,目前我们村成立了大大小小100多家管道工程施工队,吸纳了1200多人就业。很多有技术的年轻人,就在离家不远的汽车工厂务工,年纪大的村民就在村合作社务工,收入都增加了。
 

有思路、敢闯,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如今的兴家坨村,碧水蓝天生态优势尽显,村民增收致富的小康路就在脚下。宁河大地上正展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

附件图片:1 附件图片:9 附件图片:2 附件图片:3 附件图片:4 附件图片:5 附件图片:6 附件图片:7 附件图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