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小康工程(天津)
结对帮扶困难村武清区典型人物事迹汇编

典型人物报道

深入农村访真情俯下身子做实事

记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艾家庄村第一书记刘长怀

《农民日报》2016年10月26日

记者 金慧英:“过去村里的路一下雨就变成泥塘子,运菜车都进不来。”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艾家庄村,50岁出头的张广江告诉记者,“种菜容易卖菜难,艾家庄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但多年受制于道路交通,规模一直上不去。”

  2013年8月,在天津市委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刘长怀受天津临港经济区管委会委派,到艾家庄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组组长,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从此一条红砖路从村头铺到了每家每户的田头上,彻底改变了过去“农户出不去、商贩进不来”的状况。

  刘长怀是临港经济区管委会安全监督和环境保护局局长,两次下派,三年驻村,1000多个日日夜夜,深入农户访真情,俯下身子做实事,带领大家将一个昔日偏僻落后的困难村变成了周围农民羡慕向往的幸福村,现在村民大部分家庭拥有小汽车,人均年收入超过当地农村平均水平。

  艾家庄村地处京津冀交界地带,有185户700多口人、1196亩耕地,村民世代以种粮、种菜为生,村里没有一家村办企业,集体收入为零。

  “扶贫要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这是刘长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驻村伊始,刘长怀没有风风火火地开干,而是走家串户摸“穷根”。他带领村“两委”和帮扶组同志,深入贫困村民家中掏心窝子地谈,同党员、村民代表面对面交流,组织大家分批到先进村观摩学习,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他们最终确定了“完善交通环境、提升饮水质量、美化村容村貌、加快设施农业建设”四大攻坚任务。

  要想富,先修路。当时还在临港经济区管委会建设与交通局任职的刘长怀找来了中铁十四局的专业队伍,40多人奋战60天,铺成了红砖村路。“红砖吸水,铺路不翻浆,最主要的是实惠好用,造价只是柏油路的1/3,出现坑槽后也很容易维修。”刘长怀说。村党支部书记王恩龙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那时村里20多年没有整治,光清理出的垃圾就有几十大车,5000多立方米。”

  刘长怀积极协调结对帮扶单位——临港经济区管委会筹措了资金326万元,把有限的资金先投入到“长效致富”的田间路、沟、渠建设上来。又打了灌溉井20眼,可以满足1000多亩农田的灌溉需求。

  路修好了,刘长怀又操心起村民吃水难、村庄环境差问题。在刘长怀争取派出单位支持和多方筹措资金的努力下,村庄实施了饮水工程捐建项目和给排水、村民文化活动室、健身广场建设项目以及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现在村庄整洁的道路两侧太阳能路灯伫立,绿树成行,村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刘长怀常说:“帮扶要把自己当村里人,把群众当家里人,才能真正了解村里第一手情况,听到群众的第一声叹息。”艾家庄村的王大娘是一位空巢老人,长期孤独使她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帮扶工作绝不能落下一个人。”刘长怀抽出时间经常到王大娘的家里,人家不给水喝,就自己带水;看老人家院子、屋里脏乱,就试着帮她收拾;快到吃饭时间,就带上鲜菜等亲自下厨……现在王大娘已经不孤僻了,她经常带些自家产的粮食和蔬菜,到村委会看望刘长怀和帮扶组其他两位成员,并高兴地讲自己有了“不是儿子却胜似儿子”的亲人。

  为切实提高艾家庄村的自身造血功能,刘长怀利用自己在规划建设部门的关系,借用遥控飞机对艾家庄村进行整体航拍,获得村庄基础数据材料,并邀请专家共同研究村庄发展规划。

  “困难村,最大的优势就是土地资源,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向土地要效益。”刘长怀带领村“两委”干部,申报市、区两级财政扶持“一村一策”方案,全力推进蔬菜日光温室大棚建设。现在项目一期正在建设,20个日光温室大棚年底前将全部建成。项目建成后,预计2017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将超过2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能达到2.2万元。

只有成为自家人才能做好家里事

——记天津临港经济区管委会驻武清区河北屯镇

艾家庄村工作组组长、第一书记刘长怀

《农村工作通讯》2016年12月

记者 杨勇:2013年8月,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受天津临港经济区管委会委派,刘长怀到武清区艾家庄村任驻村帮扶组组长、第一书记,开展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驻村工作三年来,他凭借第一书记的责任与担当,同村“两委”和广大党员一道,将一个昔日偏僻落后的困难村建成了一个让人羡慕向往的幸福村,村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大部分家庭拥有了私家车,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当地平均水平。

狠抓基层打牢基础,找准定位健全规划

“帮钱帮物,不如帮个好支部”。作为派驻村第一书记,刘长怀结合村庄实际,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之机,同步加强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统筹抓好班子建设、思想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制度建设、阵地建设“五个落实”,与村党组织一同带头搞好学习教育,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等基本组织制度,推行 “党员服务承诺”,严格党员考核与管理,引导党组织和党员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在履行职责义务、服务农村发展、服务广大群众中当先锋作表率,村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不断提升,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连续两年荣获区、镇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为找准村庄发展目标,刘长怀村“两委”和带领工作组成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调查研究。他们将党员、村民代表请到村委会,面对面听取大家对村庄发展的意见想法。组织村党员、村民代表分期分批到区内或区外类型相似的先进村实地观摩,现场感受先进村的发展变化,激发干事热情。经过全面深入的调研走访,共同确定了完善交通环境、提升饮水质量、美化村容村貌、加快设施农业建设四大帮扶攻坚任务,形成了四年帮扶规划,为帮扶工作指明了用力方向。

把自己当“村里人”,把群众当“家里人”

  作为一名驻村干部,刘长怀深刻认识到,要做好农村工作,必须与群众打成一片、抱成一团,才能有效地把帮扶任务落到实处。艾家庄村的王大娘是一位空巢老人,老伴去世的早,独子迫于生计一直在外打工,性格比较孤僻。刘长怀知道了王大娘的情况后,每周都抽出两三天时间看望王大娘。起初王大娘心里对他并不认可,总是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看到王大娘的反应,刘长怀心里有些失落,产生了退缩的想法,觉得差一两人也不会影响全村的帮扶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刘长怀压还是将“共同致富”的最初想法坚持了下来:在致富的路上绝不能落下一个人。在以后的日子里,刘长怀用坚守一份真诚和信念:人家不给水喝,就自己带水;看老人家院子、屋里脏乱,就帮她收拾;快到午饭与晚饭时间了,就带上些蔬菜与肉类亲自下厨,做顿家常饭一起吃……没有暖不透的人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王大娘终于从心里接纳了刘长怀,经常去看望他和工作组其他成员,并主动送去自家种的粮食和蔬菜。她时常动情地讲:“儿子虽然不在身边,但是我还是有个胜似儿子的好儿子。”

  村民把刘长怀与王大娘的缘分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渐渐的认可了这个“外乡人”。有了村民在内心深处的认可,更加坚定了刘长怀带领村民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多方奔走协调,着力改善民计民生

  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事情做起,刘长怀积极争取派出单位和区、镇相关部门的支持,他每周安排半天时间返回派出单位汇报帮扶工作情况。通过刘长怀的努力,临港经济区管委会作为“后盾”给予了全面支持,大力筹措建设改造资金,积极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协调入区企业予以帮助,为村庄发展持续不断提供坚强支援。

  2014年,筹资240万元,为艾家庄修建田间道路7158延米、硬化路面24512平米,同时完善了沿线排水设施,彻底解决了村里农业生产交通出行不便和汛期田间排水问题。筹措60万元,打灌溉井20眼,有效解决1000多亩农田的灌溉需求。2015年,在派出单位的支持下,协调临港驻区企业胜科公司出资80万元,在艾家庄村启动实施了农村饮用水工程捐建项目,解决了艾家庄185户的生活用水问题。2016年,筹资200万元实施了村庄给排水、村民文化活动室、健身广场建设。协助村“两委”争取到武清区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指标,获得专项财政帮扶资金,涉及村庄主干街道、胡同里巷硬化、绿化亮化等多项基础设施。目前,各项建设工程已经启动,预计11月底完工,届时艾家庄村将全部实现“六化六有”目标,村民生活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

着重助推产业发展,增强村庄“造血”功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激发艾家庄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造血”功能,刘长怀带领工作组成员,将加快村庄产业发展作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村庄经济发展方案,明确了具体发展目标:2017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2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万元。2015年借助市、区两级加快困难村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刘长怀与村“两委”一道,依据村庄现有的蔬菜产业基础,将发展日光温室种植纳入该村“一村一策”经济发展方案当中。在市、区两级财政扶持资金的支持下,目前20个日光温室大棚项目已经顺利启动建设,年底前即可全部建成。项目建成后,对于村庄优化种植结构,促进特色产业形成将发挥重要的助推作用,成为增加村民收入的新引擎。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刘长怀用三年的倾情付出换来了艾家庄村一年一个台阶的新变化,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生活幸福、致富有方的新路子。坚信在刘长怀帮扶努力下,艾家庄村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还会谱写更加壮丽的新篇章。

人在村里 情在心中

——记房信集团驻寺各庄村帮扶工作组组长王欣

《天津支部生活》2014年第1期

王欣,男,46岁,天津市房地产信托集团供热有限公司副经理。市级机关、市属企事业单位结对帮扶农村工作开展以来,他作为天津房信集团帮扶工作组组长,被派驻到武清区大孟庄镇寺各庄村和大王庄村开展帮扶工作,并任寺各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他带领房信集团两名业务骨干,深入调研摸底、科学制定方案、快速启动建设,使帮扶工作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镇村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以务实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入村工作刚开始,王欣便带领组员立即开展走访调研。他们克服暑热虫咬等困难,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群众同劳动、真交心,走访乡贤、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群众200余人次,全面掌握了村街发展现状和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从调研中王欣了解到,两村基础设施水平比较滞后,道路损毁出行难、村街环境脏乱差是群众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他明确了“先输血再造血、先基础设施建设再产业帮扶”的工作思路,并带领工作组加班加点,以村庄道路硬化、绿化、亮化为重点,仅用一周时间便制定出加强村街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系列帮扶举措。本着早实施、早动工、早见效的原则,王欣积极请示集团领导,邀请集团董事长等领导先后五次深入帮扶村街调研指导。在得到上级支持后,9月4日,王欣带领工作组启动了总投资310余万元的寺各庄村、大王庄村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工程启动后,他看见路旁树木影响施工,马上协调村内履行手续移去障碍物;看见工人消极怠工,就挽起衣袖带头劳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在两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后,王欣又主动承担起监理的角色,协调人员装备,督促施工进度,监督工程质量,15个工程项目,每个施工现场都盯紧、盯住、盯实,两个村的主干道路、胡同里巷,成为王欣最常出现的地方,饿肚子、喝凉水成了常事,加班加点更是不在话下。

截至目前,寺各庄村完成了主干道路两侧便道硬化4000平米,胡同里巷硬化2.3万平米,粉刷了主干道路沿线房屋外墙,新建观赏花坛两处;大王庄村完成了主干道路硬化2800平米,胡同里巷硬化2万平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4盏,新建健身广场1处800平米,在村东口临近漫水路一侧砌围墙200延米。为巩固建设成果,王欣还将带领工作组继续为两个村的主干道路栽种冬青、果树、观赏树等绿植,美化环境,改善村容村貌,两个村的全部工程预计2014年上半年竣工。工作组的扎实工作群众都看在眼里,都说村里能有这么大的变化,都要感谢市委派出的工作组。

以长远眼光,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王欣深知,要完成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改善基础设施和村庄环境只是“表”,发展村街经济、构建和谐村风才是“本”。经充分调查研究,王欣了解到两个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都是种植粮食作物、蔬菜和外出打工,收入普遍偏低。于是,王欣把帮扶重点放在了增强村街造血能力上。针对寺各庄村的特点,他计划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村内400亩林地资源,着重在菌类种植方面开拓思路,目前正在积极争取相关政策,规划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并通过壮大种植规模、引进深加工技术等破解村街发展难题。计划为大王庄村建设标准厂房一处,用于对外出租或招商引资,增加村集体收入,并邀请相关领导、专家到村就农业产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力争通过两年帮扶,为寺各庄、大王庄分别打造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为村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调研基础上,工作组筹备为大王庄村安装有线网络电视,让群众看到更多更好的电视节目,目前正在准备网线铺设等工作。此外,在寺各庄村新建一处500平米的村民活动中心,开辟了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棋牌室、村民健身室等场所,引导群众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加大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寺各庄“竹马会”的宣传保护力度,在新建活动中心设立专用排演厅,引导群众参与民间花会活动,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以奉献精神,践行为民服务宗旨

改变工作作风、深入服务群众,是王欣时刻牢记的工作宗旨。在工作组驻村之前,王欣对农村不是很熟悉,他通过查阅资料、参加武清区统一组织的区情培训,初步了解镇村情况。刚刚驻村时,王欣对工作环境很不适应,连续十几天睡眠不超过4个小时,但他努力克服生活不便,坚持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在最短时间内与村干部群众建立了深厚情谊。驻村后始终以帮扶工作为重,多次放弃周末休息时间,中秋、国庆放假期间也坚持守在工程现场把关指导。同时,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原则,积极参加村“两委”班子会议、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普遍走访两村群众,主动上门了解群众困难与需求。当他了解到两村有50余户困难家庭后,带领工作组成员对困难户基本情况、致贫原因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与“两委”班子一起研究制定困难户长效帮扶措施。特别是在走访寺各庄村一户困难群众过程中,王欣主动为其联系镇政府民政部门咨询低保政策,自费为其购置了必要的生活用品,并与此户建立了“1+1”定点帮扶,得到了干部群众的认可。

王欣说,当他看到几十名村民在活动中心开心畅谈时,心中充满了满足感和成就感,特别是当一位村民说“推开院门,就像做梦一样”时,他觉得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今后,他还将继续倾心帮扶、扎实苦干,办实事、办好事,让农民变得更富裕,让农村变得更美丽。

老石的驻村生活

——记国资委驻大范口村帮扶工作组组长石天振

《天津支部生活》2014年第5期

作为驻武清区王庆坨镇大范口村帮扶工作组组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天津市国资委党委宣传处副处长石天振刚一入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扎实做好帮扶工作,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可怎么才能帮到“点”上,让帮扶工作真正体现民心民意呢?带着这个疑问,石天振和组员们每天随身携带“民情日记”和“帮扶工作提示”,通过入户走访、发放公开信和民意调查表、与党员干部座谈、深入田间地头帮干农活等方式全面展开调研。

广泛深入调研,夯实帮扶基础

刚一入村,石天振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扎实做好帮扶工作,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可怎么才能帮到“点”上,让帮扶工作真正体现民心民意呢?为此,石天振带领组员们每天随身携带“民情日记”和“帮扶工作提示”,通过入户走访、发放公开信和民意调查表、与党员干部座谈、深入田间地头帮干农活等方式全面开展调研。那段日子,石天振和遇到群众就留住聊几句了解情况,仅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走遍了全村508户群众。村里人人都知道他们是市里派来的帮扶组,更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石”。

经过调研,石天振对村街发展情况和群众基本诉求有了数。他把调研情况向分管委领导专题汇报,结合村街实际需求,认真研究制定了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村庄经济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关爱困难群体为主要内容的实施方案,涉及5个方面14项帮扶内容。在此基础上广泛征求村干部和党员群众意见,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对方案进一步修改完善,最大程度满足了村庄发展需要和群众所急所盼,为帮扶工作有序推进奠定了基础。

真心帮扶解困,赢得群众支持

石天振明白,只有办实事,才能赢得民心。在帮扶工作中,他充分发挥国资系统资金、项目、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稳步推进各项帮扶工作。针对大范口村有59户困难户因无力缴纳开口费影响燃气工程施工的现状,他通过上级领导多次与燃气集团协调,并主动将困难群体资料提供给燃气施工单位。经过多方努力,燃气单位领导承诺对困难户开口费实施整体减免,减免金额总额达40余万元,同时促使施工单位增加力量使工期由6个月缩短为3个月。为落实最后待气和点火环节,他亲自开车前往相关部门协调,有时一天只吃两顿饭。面对询问他真诚地说:“只要群众能在入冬前用上天燃气取暖做饭,我心里就踏实了。”在做好燃气入村工程的同时,为节约管道挖掘费用、提升工作效率,他主动向村“两委”建议,将原定于2014年上半年启动的自来水管网工程与燃气入村工程同步展开。在得到上级领导和村干部认可后,他亲自协调国资系统振津水利工程公司做好管网铺设工作,仅此一项便为村集体节约资金40余万元。此外,工作组还计划于今年全面启动环境提升工程,计划硬化村内道路3公里、安装节能路灯30盏、整治坑塘1处、在环村路两侧栽种法国梧桐400株、配备垃圾处理设施,努力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同时,计划建设100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00亩特色养殖基地,全面带领群众致富。

工作中,石天振始终把提升村街软环境作为帮扶重要任务认真抓紧抓好。为提升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他带领帮扶组成员与国资委组织部门深入研究探讨基层党建工作,带领村“两委”成员到泗村店镇前屯村、静海县大邱庄、石各庄镇敖北、城关镇无梁庙村、蓟县东二营镇等先进点位参观学习,组织村干部与国资系统涉农对口单位交流,做好党务村务管理制度上墙工作,有效提升村级事务管理规范化水平。此外,落实党员分层量化考核管理制度,建立党员微博、微信网上教育平台,进一步促进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为提高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他带领工作组成员通过采取节日慰问、提供致富信息、协调解决家庭成员就业就学和提供社会保障等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活难题,同时安排国资委机关处室、帮扶小组和村内党员与11户困难企业群众结成“一帮一”对子,建立长效帮扶机制。 此外,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借助市文明办和文化志愿者深入大范口村宣传“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契机,组织村内文化组织和文艺骨干进行互动宣传,普及美丽天津建设相关知识,天津广播电视台、今晚报、渤海早报、北方网、天津文明网等分别进行了报道。

锤炼优秀作风,树立良好形象

作为一名军转干部,石天振同志始终以军人的标准和作风严格要求,自己的卫生自己打扫,被子保持“豆腐块”。市委要求驻村干部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他始终带头遵守纪律规定,从不搞特殊。入村不久,他85岁的母亲在河南老家摔断胳膊在医院大手术,老岳父病重监护直至去世,他只是利用双休日回去看望处理,没有影响一天正常工作,甚至连村干部都不知道。他常教育工作组成员说:“市委的帮扶工作是大事,自己的事要低调处理”。

凭着兢兢业业的工作和勤勉务实的精神,石天振赢得了派出单位领导和镇村干部群众的高度肯定。大范口村的老百姓都说:“村里有了这么大变化,真是多亏了老石!”天津日报2013年11月12日刊登《天津市国资委驻村工作组深入武清区开展帮扶工作》,专门报道他的帮扶工作事迹。2014年1月3日,北方网首页以《国资委帮扶小组“输血造血”并举 带村民奔富路》为题,对国资委大范口帮扶工作进行了全面报道。面对褒扬,石天振一笑而过,他正带领工作组谋划着新的帮扶举措,朝着把大范口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的目标不断前进。

驻村干部的一天

——记农业科学院驻包营村帮扶工作组组长刘建华

《天津支部生活》2014年第6期

早晨七点刚过,市农科院驻武清区黄花店镇包营、刘庄村帮扶工作组驻地就传来了阵阵谈话声,走近一看才知道,原来这是帮扶工作组组长、包营村第一书记刘建华正在和种植户交流西红柿种苗的栽培问题。几天前,刘建华协调市农科院生物中心免费给两村的部分农户提供了一批新品优质西红柿种苗进行试种,由于这是最新研究出来的新品种,大家对栽培技术、管理方法都不了解,急需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了解到这一情况,刘建华第一时间与市农科院生物中心西红柿种植专家取得联系,约定这天到村里为种植户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

说话间,市农科院生物中心的专家们已经到了帮扶组驻地,在刘建华的引领下,专家与种植户一行人来到包营村的温室大棚,棚室内摆放着即将栽培的西红柿种苗。刘书记先让专家将种植技术及注意事项向群众详细讲解,又安排大伙对不明白的地方向专家咨询。周围的群众向笔者介绍,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刘书记带领的工作组已经为两个村免费提供了价值10万元的以色列优质草莓种苗和3万株西红柿种苗,极大改善了两村种植结构,去年试种的以色列草莓卖到了每公斤40元的价格,村民收入大幅增加。像这种专家与群众面对面咨询交流、手把手讲解辅导的现场活动已经开展过数次,群众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都在专家们的答疑解惑中迎刃而解。

十点钟左右,种植户们与专家的咨询交流接近尾声,刘建华的电话响了起来,是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张义打来的,他想跟刘书记一起讨论改善村容村貌的问题。种植技术辅导结束后,刘建华匆匆和专家道别,一进刘庄村委会会议室就直奔主题,热火朝天地和大家交流讨论村庄绿化美化的事。据张义书记说,过来刘庄村一直没有整体发展规划,加之集体经济薄弱,村庄绿化美化工作始终没拾起来。刘书记入村后,经过深入的走访调研、征求意见建议,了解到群众对改善居住环境有着迫切需求,借助当前“美丽武清”建设契机,第一时间启动了村庄环境建设工作。会上,刘建华先向介绍了与两位工作组成员的环境建设想法,一边说一边在村庄平面图上绘制,绿化标准、栽种地点、资金来源,每个细节他都周密考虑,不一会儿,村庄环境整体规划效果就跃然纸上了。他建议优先考虑种植果树,不但绿化美化的效果更佳,而且果实成熟之后可供村民采摘增加生活情趣。村干部对这一方案进行了认真研究讨论,刘建华及时将大家提出的意见吸收整理,最终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村庄整体环境建设方案。之后,他们又商量了一些村里其他工作,等他宣布“散会”的时候,已经中午十二点半了。刘建华带领两名组员匆匆赶回驻地。由于下午1点还要带领包营村村干部与几个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对接,他顾不上做饭,就和两名组员煮了点方便面当做午饭,吃饭时还不忘与两位成员探讨绿化美化的各项细节问题。刚放下筷子,他就抄起电话联系购置树苗,详细咨询了各种树苗的价格并做好记录,为第二天村民代表会研究树苗购置事宜做好准备。

刘建华撂下电话刚想喝杯水,包营村的“两委”班子成员和几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就如约来到驻地。刘建华放下水杯,向企业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包营村的整体建设规划,特别将该村农业产业调整规划向他们作了详细说明。之后,他与村干部共同带领几位企业负责人查看农业种植现状,走访村内几家养殖户、加工厂,并就企业主关注的土地利用现状、农业发展规划、劳动力资源、扶持发展政策等问题进行了交流。经过一番工作,村企间就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与村内养殖户、加工厂合作发展等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送走企业家回来的路上,刘书记顺道前往包营村的草莓种植温室,一边帮群众放草帘子扣棚,一边询问着草莓的生长情况。两亩温室的草帘子放好,天已逐渐黑了下来,刘书记回到驻地吃过晚饭,又来到包营村党支部会议室,原来包营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要在这里召开。作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刘建华在会上表示,一定要把帮扶工作与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改进干部作风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把帮扶工作真正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他还向与会党员介绍了下一步帮扶工作想法,他计划在包营村发展庭院经济,首先在党员家庭进行野生猕猴桃种植试点,试点成功后再由每名党员向全村群众家庭进行技术推广,借助这种形式拓展党员服务群众途径,搭建党群干群联系平台,树立党组织和党员正面形象。他的发言赢得了与会党员干部的阵阵掌声,大家一致表示要支持刘书记的工作,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活动效果。

晚上九点半,动员会圆满结束了,刘建华沿着包营村新安装上路灯的街道向驻地走去。一路上他还在思考着各项帮扶事宜:刘庄村环境建设资金短缺怎么办,包营村草莓种植怎样打开销售渠道,发展庭院经济如何做好群众工作……驻村帮扶以来,刘建华几乎每天都是如此忙碌,可当他看到村庄整体环境的提升,农业新品种硕果累累,村民们增收致富后的喜悦,他心里充满了自豪感。“能让老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就算再苦再累我也无怨无悔”,刘建华如是说。

帮要帮对路 扶要扶到位

——访天津市房信集团供热有限公司副经理王欣

《求贤》2014年第1期 总第269期

“以‘发展农村经济、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收入’为目标任务,村容村貌建设和提升改造工程一定要做到4 年任务3 年完成,为村民造福,为市委、市政府作劲,帮要帮对路、扶要扶到位。”王欣说。

“像做梦一样,每天推开门都能看到新变化!”村民朴实的话语里透着心中的幸福感,而这也是对天津市房地产信托集团帮扶工作组4 个多月来倾心投入的认可。

王欣,天津房信集团供热有限公司副经理,作为天津房信集团帮扶工作组组长,被派驻到武清区大孟庄镇寺各庄村和大王庄村开展帮扶工作,并担任寺各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集团党委对帮扶工作高度重视,多次进行专题研究,就高质量做好帮扶工作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收入’的目标任务,明确要求,村容村貌建设和提升改造工程一定要做到4 年任务3 年完成,为村民造福,为市委、市政府作劲,帮要帮对路、扶要扶到位。”他感慨道,“我们深刻意识到,帮扶工作不是个人镀金,而是学习锻炼的机会。工作组不是仅做些具体工作,而是担负着市委、区委赋予的使命,是房信集团企业形象的体现。”2013 年8 月26 日,王欣带领两名组员正式驻村。

知村情晓民需 帮要帮对路

驻村之前,王欣及两名组员对农村还不是很熟悉,他们为此多次查阅资料、参加武清区统一组织的区情培训,初步了解了镇村情况。驻村工作刚开始,帮扶工作组便着手开展走访调研。白天,他们不怕暑热虫咬,深入田间地头,与当地村民同劳动、真交心,走访乡贤、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群众200 余人,全面掌握了村街发展现状和村民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晚上,他们努力克服生活不便、环境不适、睡眠不足的困扰,坚持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最短时间内与村干部和村民建立了深厚情谊。不久,在村里“混熟”了,获大家认可了,村民也敢敞开心扉说心里话了,工作开展起来有声有色,这时,他们也发现了困难村急需解决的问题: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是传统种植业和外出务工,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在充分调查研究、认真梳理分析的基础上,他领着工作组与村“两委”共同研究,对“四年发展规划”作出提升调整,确定了“加快结构调整,建设美丽乡村”的帮扶工作方向、“村民生活环境要有新改善、集体经济要有新发展”的工作目标以及“先输血再造血、先基础设施建设再产业帮扶”的工作思路。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他们对发展村集体经济进行调研,使得“为帮扶村输血” 与“ 帮帮扶村造血”齐头并进。

解急需破难题 扶要扶到位

从调研中王欣了解到,两村基础设施水平比较滞后,部分道路没有硬化出行较为困难、村街环境脏乱差是群众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为此,他带领工作组加班加点,以村庄道路硬化、绿化、亮化为重点,仅用一周时间便制定出加强村街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系列帮扶举措。本着早实施、早动工、早见效的原则,王欣积极请示集团领导,集团领导也先后多次深入帮扶村街调研指导。9 月4 日,工作组启动了总投资310 余万元的寺各庄村、大王庄村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工程启动后,工作组看到路旁树木影响施工,马上协调村内履行手续移去障碍物,而且挽起衣袖带头劳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在两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后,工作组又主动承担起监理的责任,协调人员装备,督促施工进度,监督工程质量。15 个工程项目,每个施工现场都有他们的身影,盯紧、盯住、盯实,两个村的主干道路、胡同里巷,成为工作组成员最常出现的地方,饿肚子、喝凉水成了常事,加班加点更是不在话下,中秋、国庆假期也依然坚守在现场。

短短一个月,两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寺各庄村完成了主干道路及两侧便道硬化4000 平方米,胡同里巷硬化2.3 万平方米,粉刷了主干道路沿线房屋外墙,新建观赏花坛两处;大王庄村完成主干道路硬化2800 平方米,胡同里巷硬化2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4 盏,

新建健身广场1 处800 平方米,村东口临近漫水路一侧砌围墙200 延米。当几十名村民在健身广场上扭起秧歌时,当村民说“推开院门,就像做梦一样。村里能有这么大的变化,都要感谢市委派来的工作组”时,王欣和两名组员共同的感觉是,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帮困难谋发展 治“表”更治“本”

王欣深知,要完成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改善基础设施和村庄环境只是“表”,发展村街经济、构建和谐村风才是“本”。

寺各庄村现有耕地3513 亩,林地400 亩, 土壤、水质条件较好,但受到传统思维模式制约,村民种植层次比较单一,传统粮食作物比重占绝大部分,经济作物比重很小。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工作组决定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寺各庄村的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为此,他们邀请了天津市农科院林果所食用菌研究室的专家到林地现场考察、指导。经专家建议,他们决定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食用菌生产,把寺各庄村打造成食用菌生产专业村,打造“一村一品”,促进农民增收。“ 我将想法汇报到集团党委后,获得了大力支持,决定在寺各庄村投入200 万元,启动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建设约100 个大棚,每个大棚可栽种1 万个菌棒,预计年产值可达到300 万元以上,今年中期即可获得收益!”王欣激动地说。

为鼓励村民积极从事食用菌种植,工作组与村“两委”班子走门串户做村民工作,通过阐述想法、描绘前景、算账对比,打消了村民的思想顾虑。同时,为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降低市场风险,他们又指导村民成立了绿林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通过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保证农产品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提高经营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在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同时,将寺各庄村另两个特色农产品铁棍山药、绿萝卜一并纳入到合作社管理,走上农业产业化道路,让寺各庄村特色农产品生产发展壮大。王欣介绍,目前已有50 余个农户加入合作社,此外,大王庄村蔬菜基地建设项目也在研讨之中。

大王庄村家家户户看上了有线网络电视;

寺各庄村建了500平方米的村民活动中心;

而此时,王欣与他的组员们又在为拓展村农产品销售渠道的路上奔波着。

带着真情来帮扶 ——记市农业科学院驻村帮扶工作组组长、武清区下伍旗镇 北白庄村第一书记、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冯刚 《天津日报》2019年3月28日

田间路整齐平整,百亩麦田生机盎然,温室大棚内种植的黄瓜、豇豆、青萝卜等新品种蔬菜长势喜人,即将收获的喜悦洋溢在村民的脸上……如今,武清区下伍旗镇的北白庄村和下伍旗村正经历着美丽的嬗变。

“多亏了驻村干部帮忙。”村民们欢喜地说。2017年9月,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冯刚来到这两个村庄,开展驻村帮扶。刚一到村,他就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工作。通过与干部群众促膝交谈,他了解到,多年的蔬菜种植基础是北白庄村和下伍旗村两个村的优势所在,但同时也存在着种植品种杂、乱、无序,农民缺信息、缺技术、缺销售渠道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村庄发展,阻碍了农民增收。

找到切入点便有了着力点。他先是联合农科院蔬菜所和黄瓜所及其他蔬菜选育单位,针对当地的土壤、水和气候条件,引进了西红柿、黄瓜、豇豆、土豆、青萝卜等蔬菜的新品种在帮扶村试种,并跟踪肥水、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等技术服务,使得蔬菜种植量、质齐升,从而带动两个村的种植户增收增效。

同时,冯刚带领驻村帮扶工作组,通过各种渠道与销售终端建立联系。建立了与天津市及河北省蔬菜种植大户交流体制,开拓蔬菜重要销售区域北京市场。将困难村销售网络扩大化、立体化和层次化。

作为小麦种植专家,冯刚还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农民发展优质小麦产业,引进优良品种津农6号原种,全程指导科学种植,有效带动了农民增产增效。

“老百姓最需要什么,我们就去解决什么。”冯刚用朴实的话语表达了对帮扶村、帮扶群众的真挚情感。下伍旗村、北白庄村田间有许多土路,且坑坑洼洼,给农民造成许多不便,为早日解决这一难题,他积极筹集资金,详细制定田间路修建计划、方案和预算,在路面硬化的施工期间,也是经常查看质量和进展。

功夫不负有心人。驻村帮扶一年多以来,帮扶村困难群体摸清了,产业发展思路和途径清晰了,销售网络拓宽了,污排、雨排、田间路、煤改气等美丽乡村工程都顺利进行并初见成效,基层党建也步入了常态化、正规化、标准化的轨道。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情帮扶暖民心 ——记天津出版传媒集团驻武清区崔黄口镇 店子村第一书记张节 《天津日报》2019年10月5日

作为一名帮扶干部,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雷厉风行的作风、无私奉献的爱心投入帮扶工作中,立足实际真帮扶,实效突出,广受好评。他就是天津出版传媒集团驻武清区崔黄口镇店子村第一书记张节。

2017年,张节作为帮扶组组长参加店子村的帮扶工作。作为村里的第一书记,他第一时间开展深入调研,带着问题、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奔走在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了解村子的真实情况和群众心声。通过调研,张节发现,村里人口众多,村干部有心有力想为群众办实事,但是如何提高党员群众的凝聚力,让大伙“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了难题。张节认为,想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方法还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在张节的带领下,店子村围绕镇党委的要求、部署,通过强化学习、自检自查、谈心谈话等方式,增强村干部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提升其自身素质,增进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下,店子村修建了可同时容纳300余人的文化礼堂,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张节联系天津出版传媒集团为群众捐赠了价值8万元的书柜,以及党的十九大学习宣传资料和社会科学、文学等方面的读物,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工作中的张节,大局观念强,做事雷厉风行,对人对己要求严格,不讲“从容”、“淡定”,只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与韧劲。面对群众,他却像是乡亲们的“家里人”,热情豁达、细心贴心。在开展农村全域清洁化工程中,张节带领帮扶组与村“两委”班子,立足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划分卫生片区,每周带头开展三次义务劳动。遇到群众不理解、不配合时,他都会耐心地到群众家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全然不见了工作中严肃的他。“人都是有感情的。只要我们把道理讲清楚,把政策讲明白,我相信群众一定会极力配合。更何况,谁不希望自己家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里环境优美呀!”说来容易做来难,其中的辛苦与委屈,他只字未提。这种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劲头深深感染、带动了村里的党员群众,掀起了人人参与全域清洁化工程的良好氛围。

选择了驻村帮扶,就是选择了奉献。今年10月,张节跟大家一起布置村里的“幸福大院”。搬台球桌时,张节左手中指被重重砸了一下。“我们的幸福大院一旦启用,可以造福附近很多村子的老人。所以当时就比较着急,一心想着能快点布置好。”受伤后,他仍坚持劳动,直到中午,在大家的极力劝说下,才到镇医院检查。经查,张节的中指已经被砸断了。简单的治疗后,当天下午,他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信之坚定,仰之忘我。

张节今年已经59岁,还有一年,他就要退休了。“还有太多的事想做、该做,想让我们村变得更好,如果能再给我五年就好了。”作为一名党员,他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不计得失,任劳任怨,甘于奉献;作为一名帮扶干部,他临阵忘“惧”、公而忘“私”,心系村街发展,全心全意为扶贫攻坚奉献自己的力量,赢得了全镇干部群众的认可和好评。村里的党员都说:“我们平时做工作都跟他学,向他看齐,他就是我们身边最好的典型、最好的榜样。”

最美抗疫人物 抗疫有担当,扶贫见真情 《天津日报》2020年7月3日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有一位坚强的战士义无反顾,迎难而上,他就是抗疫、扶贫两不误的韩万兵。

今年45岁的韩万兵是武清区王庆坨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也是区卫健委驻王庆坨镇王二淀村、道沟子村帮扶组组长。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挺身而出,主动作为,带领全院医务工作者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线,为群众筑起疫情防控的安全屏障;作为两村的帮扶组组长,他走村入户,全力帮扶贫困户,让困难群众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

01 筑牢防疫安全墙

王庆坨镇地处武清区、西青区、北辰区三地交界,外与河北省搭界,地理位置特殊,外来人口密集,防控任务繁重。

接到疫情防控命令的第一时间,韩万兵和全院160名职工连夜深入十余个检测卡口,克服防护物资紧缺、工作条件艰苦、天气恶劣等困难,全力投入到疫情防控的战斗中,大家一起迎难而上,日夜奋斗,为百姓安全筑起一道道“防疫墙”。

王庆坨医院除了完成基本诊疗工作以外,还承担着镇内主要交通路口、关键防控点位的人员体温检测、信息采集,防控知识宣传、居家隔离指导、发热转诊等工作,任务重,责任大。

“入户排查一定要不差一户、不漏一人。”在对全镇22个村街及8个居民小区开展流调工作时,韩万兵这样要求道。深夜紧急流调,加班加点录入信息,是韩万兵和同事的工作常态。为了摸清被流调者出现症状后的暴露史、接触人群、生活和行动轨迹等情况,他们经常要动之以情,耐心解释,反复沟通,争取第一时间获得准确信息。一次深夜接到紧急流调任务,韩万兵和同事分三组赶往流调地点,三个多小时完成了一百余人的流调任务,回到单位已经凌晨两点多钟,他们又第一时间将流调信息进行梳理登记,所有工作完成时天已见白。

2月28日清晨,又是一夜未眠的韩万兵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突然间天旋地转,韩万兵倒在床头,额头满是冷汗,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好在帮扶组成员及时发现,叫来医生进行检查,测量血压时发现,当时韩万兵高压已达180,急需休息,就这样他仍然不肯放下手中的工作,躺在床上一天接打近百个电话沟通协调工作。

02 坚守防控最前线

“摸排中遗漏一个人,询问中的半点疏漏,都可能威胁一方群众的生命安全,我们要像守护家人一样,站好岗,把好关,确保辖区疫情零输入!”为了筑牢首道防线,将疫情传播的隐患归零,韩万兵主动担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责任,始终坚守防控工作一线,日夜奋战,同党员干部一起将帮扶村走了个遍。特别是对于重点人员的摸排流调,始终做到严之又严,细之又细。

“大叔!现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您就别往外走了,赶紧回家吧。”道沟子村的一位村民刚走到村口,就被正在巡检的韩万兵给拦了回来。疫情发生后,韩万兵在村里通过大喇叭、宣传单,向乡亲们宣传新冠肺炎预防知识,提醒大家少出门、不串门,戴口罩、勤洗手。他还带领帮扶组成员赵广元、杨庆在村口一带加强巡逻检查,及时为村里补充发放口罩、消毒液、测温仪等防疫物资,指导协助镇村两级严格落实防控措施,为守护帮扶村百姓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筑起一道坚固防线。

韩万兵心系群众,吃住不是在村里,就是在医院,近百天没有回过家,难免忽略了家人,妻子不得不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他在电话里对妻子说: “我是帮扶干部,更是一名医生,守护好大家是我的责任!”

03 真情帮扶暖民心

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都是民生大事,韩万兵深知这一点。

疫情防控工作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春耕备耕工作也刻不容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我们要在确保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真正落细落实的同时,全力备战今年的春耕备耕工作,既要守护百姓的健康,也要守好他们的钱袋子。”对镇里的疫情防控和复产复耕工作形势,韩万兵充满了信心。疫情发生以来,他坚持疫情防控和扶贫助困 “两手抓”“两不误”,将农村困难群体脱贫摘帽作为重要任务,进一步聚焦帮扶村农业产业优势,在全面摸清帮扶村春耕备耕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科学组织开展复工复产和春耕备耕工作,确保疫情防控不缺位、脱贫攻坚不断档。

自2017年8月参加脱贫攻坚工作以来,韩万兵始终走在扶贫工作第一线,时刻把百姓放在心里。在这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一步一个脚印,走遍了村子的家家户户、角角落落,没有周末和节假日,但他从不抱怨。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三年如一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了身为一名党员的使命和职责。

在一次走访调查中得知,村民崔庆荣的孩子患有眼疾,四处求医,历经数月,却没有一点好转。韩万兵了解后,利用专业优势及业务往来经验,第一时间和区二院眼科主任沟通,又和天津市眼科医院专家联系,经专家会诊,孩子的病情比较严重,需要立即手术。从天津市眼科医院回来后,崔庆荣第一时间给韩万兵打电话:“谢谢您,真是太谢谢您了,给我们指了条明路!孩子的病再耽误的话,就没治了,您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

党员干部政治上过不过的硬,就要看关键时刻靠不靠得住。

从群众生命健康的“守护人”到脱贫攻坚的“带头人”,韩万兵勇当先锋、敢打硬仗,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为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