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小康工程(天津)
千年古村庄迈入新时代 津南西官房闪耀津滨双城绿屏

千年古村庄迈入新时代

津南西官房闪耀津滨双城绿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攻坚、决胜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天津市津南区西官房村就是这样一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勇于担当作为,广泛动员群众,用实际行动为民服务的践行者。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借力市委结对帮扶组的精准帮扶,这个千年古村正在从落后的“帮扶村”变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一、基本情况与发展脉络

西官房村位于津南区双桥河镇北部,由官房、孟家园、王家台、郭家庄4个自然村组成。现有村民631户、1877人,村党总支有党员75名。村域占地面积1820亩,其中耕地817.5亩、宅基地411.9亩。

西官房村东依海河故道双桥河段。公元986年宋辽对峙,以此河为界,为防辽人入侵而在此设泥沽寨,公元1000年左右建成塘泺防线。明永乐年间,朝廷在此地开荒种稻;清光绪年间得村名官房;清宣统年间海河第四次裁弯取直后留下此段航道;1983年更名为西官房村。

历代以来,西官房村农业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随着水资源的逐渐缺少,土壤盐碱化严重,环境恶化,一度出现了弃田务工现象。加上基础设施落后及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人居环境与周边城区差距不断拉大。由于缺乏产业支撑,村民增收无望;村里土路扬尘、污水横流、垃圾围村,居民有窗不敢开;百姓用水靠挖井、用热靠煤球,生活方式原始落后。到2017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足12万元,村集体收入基本依赖于区、镇财政转移支付,沦为天津市结对帮扶的“困难村”。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天津市委开展了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2017年8月西官房村被纳入结对帮扶困难村,市委派驻的帮扶组进驻,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驻村帮扶组通过“五项工程”对西官房村实施帮扶,即“一张网”基层治理工程、“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程、“一镇一业”保障工程、“一村一策”兴业工程、困难群体“兜底”工程。在驻村帮扶组的精准帮扶下,既强化了村党组织的领导,又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018年天津市3538个行政村全部完成换届,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100%实现“一肩挑”,打赢了一场事关党执政根基的攻坚战。西官房村在换届选举后,也改变了以往村党总支班子凝聚力不强,服务群众能力不足,群众满意度较低的状况。通过以党建引领推动基层治理,西官房村全面实行了网格化管理,以“一张网”兜住村内八大类约120项大小事项,实现人、物、事全覆盖。现在的西官房村,环境优美,乡风和谐,产业兴旺。以前在外闯荡的农民企业家回乡了,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新农民”;种粮能手在农业合作社的帮助下实现了小站稻的规模化种植;养殖户也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实现了品种优化和技术升级;村民纷纷拾掇起房前屋后,争相比拼“美丽庭院”。2019年西官房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比2017年翻一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44元,超过了天津市平均水平。西官房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几年来西官房村坚持绿色发展道路,通过党建引领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组织实施“一张网”基层治理工程,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加快建设党群服务阵地,服务群众能力迅速增强;以生态宜居为目标,高标准整治人居环境,群众生活质量大幅提升;通过构建“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农业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带领“新农民”增收致富;大力推行“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向善向上,打造文明新风。

(一)基层党建“三张网”,村容村貌焕新颜

1.三张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重点,在强基础、补短板上下功夫,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西官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后,全面强化党建工作,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立足本地实际,坚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探索新思路。通过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大力倡导乡风文明、积极引领村民自治,构建了基层“管理网”“文明网”“自治网”,实现了乡村善治,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了“西官房经验”。

一是“党建+网格”织密基层“管理网”。全村分成4个片区网格、8个子网格,党总支书记任总网格长,村“两委”委员带头包片担任片区网格长,其他村干部担任下级网格员。各级网格员不定期对责任片区内的环境卫生、河道清洁、安全隐患进行巡查,对矛盾纠纷进行调解,对治安进行巡控,对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并提供便民服务,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事事入“网格”、人人在“网格”,受到广大党员、群众一致欢迎。

二是“党群服务中心+志愿活动”织牢村庄“文明网”。2019年4月,天津市委部署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强调要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纳入到乡村基层组织治理当中。2019年6月,西官房村建筑面积69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道德讲堂一应俱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西官房村以志愿者“广撒网”式服务、乡贤“主人翁”式引领,让新时代文明思想扎根发芽,实现从村居到家门口的志愿服务全覆盖。退休村干部孙国明以自己的小卖部建立“服务驿站”,提供应急雨衣、志愿者招募等服务;“共享书屋”定期更新党报党刊和受群众欢迎的书籍,使党的创新理论和时代新风第一时间飞入寻常百姓家;“板凳课堂”将专家学者请进村来,村民、少年儿童自带“小板凳”在自家门口学习科普知识、健康讲座……一年来,“共享书屋”累计更新报纸120余份,提供各类图书杂志40余册,累计服务村民500余人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21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4次,板凳课堂组织的讲座有百余户村民群众参与其中。

三是“村规民约+积分银行”激活村民“自治网”。西官房村坚持村庄治理和转变村民观念相结合,在大力推行《村规民约》的基础上,完善“门前三包”制度和管理办法,与村民签订责任书,并鼓励广大群众作为义务监督员,改掉过去“各人自扫门前雪”的习惯。同时,试点文明实践积分制,建立“积分银行”,村民参加志愿活动可以累计积分,换取日用品等奖励,激发了村民参与热情。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加入到村庄治理的大小事务中来,真正实现了治理为村民、治理靠村民、治理成果由村民共享。

2.向“脏乱差臭”开刀,治理垃圾、污水、公厕、燃煤四大顽疾

西官房村曾经以“脏乱差臭”闻名,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房前屋后垃圾成堆,水沟臭气熏天,村民夏天不敢开窗,有机会便移居城市。从2015年建设美丽乡村开始,西官房村坚持问题导向,累计投入6000余万元,大力整治广大群众最关心的人居环境问题。

一是垃圾清理。过去村内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影响美观。村党总支首先组织对村内48条里巷、150处垃圾点位进行了集中清理,彻底消灭了所有的露天垃圾堆。为保持垃圾清理后来之不易的清洁环境,村“两委”大胆提出实施“垃圾分类”。镇村干部分片包户,发动党员、村民代表、志愿者挨家挨户入户宣传宣讲,讲解垃圾分类基本常识,确保村民100%知晓,还发动村内有威望的老人成为督导员。在设立15处分类垃圾点的基础上,每户配备3个垃圾分类小桶,每天由扫保员上门收集后分类统一集中处理;针对个别农户无户厕、公厕远的现状,村里还配备专门收集粪便的垃圾桶。通过多措并举,实现了村内垃圾从分类到收集、从转运到处理的无缝对接,垃圾分类逐渐成了西官房村民的自觉习惯,为全市推广垃圾分类工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二是黑臭污水治理。过去村里缺乏污水处理条件,农耕废水、生活废水只能随处排放,水体黑臭、沟渠堵塞严重。在上级政府和帮扶组的支持下,西官房村实施了全域污水管网改造,累计铺设污水管网41310米、建设3座污水处理站,引进MBR一体化设备处理生活污水,采用复合微生物与MBR膜生物处理一体化组合工艺,污水经处理后达到天津市地方标准1级,可以排放到附近的沟渠或河道。同时对村域14.75公里河道、32条沟渠进行常态化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消除黑臭水体。

三是公厕改造。针对农村无厕和旱厕条件恶劣的情况,西官房村按照“厕所革命”要求,对村内原有公共厕所进行无害化改造,改造建设17座水冲三格式卫生厕所,新建户厕130座,彻底解决了过去旱厕少、条件差的情况。

四是推广使用清洁能源。2017年,西官房村启动“煤改气”工程。为了消除老百姓对“天然气”在费用和使用安全上的顾虑,镇村干部和驻村帮扶组深入村民家中耐心开展宣传,消除群众观望情绪。村民用上了天然气做饭和取暖,实现了能源清洁化。同时按照天津市、津南区两级补贴政策,采暖季每户还可获得最高1200元的补贴。

3.高标准整治村容村貌,打造鸟语花香的美丽家园

村域缺少规划、村容村貌乱、秩序差一直是困扰西官房村治理的顽疾之一。自2016年起,西官房村计划对村内主干路沿街60户商铺私搭乱盖、里空外卖、占道经营等问题持续整改。由于整改工作涉及部分村民经济利益,镇村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村党总支书记48小时未合眼,挨家挨户耐心细致地做通每一户村民的思想工作,高效完成了整改工作。2019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场会在津南区召开,实地察看了西官房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结合新要求,西官房村按照“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原则,不搞过度硬化装饰,引导群众开展“美丽庭院”大比拼,房前屋后“见缝插绿”“见空补绿”,成为全区人居环境的示范样板。

基础设施建设也在近年来得到了显著提升。以往村内道路坑洼不平,雨天泥泞不堪,生活用水靠打井,做饭取暖靠烧煤,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为实现自来水入户,驻村帮扶工作组多次在镇、区有关会议上进行论证,得到有关领导重视和支持,最终10240米自来水管道全部纳入城市自来水管网建设,村民终于彻底告别了地下水;为解决出行难问题,从2015年以来,多方争取资金,完成道路硬化和胡同铺砖2.6万平方米。

如今,西官房村既守住了田园乡村本色,又彻底告别了以往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状况,大幅提升了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生态绿屏中发展集体经济

为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要求,2017年5月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构建京津冀区域生态体系,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规划建设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用相当于中心城区2倍的面积,为京津冀再造一叶“城市绿肺”,共建首都“生态护城河”。

西官房村地处绿色生态屏障核心,位于一级管控区内,既有的分散企业要全部迁出,新建的工业项目一律禁止,并且要恢复土壤安全。面对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化,西官房村的发展之路该怎么走,成为摆在村“两委”面前一道棘手的难题。为此村“两委”委员带头,沉下心来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真切领悟到绿色生态屏障的重大意义,凝聚起绿色高质量发展共识,并且通过党员带领群众,将大家的思想重新聚拢起来、统一起来。一方面积极配合落实津南区治理“小散乱污”企业专项行动,关停取缔企业9家;另一方面深入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等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天津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和《津南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因地制宜,建立沽水茂源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产业孵化基地,带动村民从事精品小站稻绿色种植、稻蟹立体生态混养、南美白对虾标准化养殖等绿色产业,受益人数达到1670人。

1.合作社助推荒地盘活,传统小站稻焕发新生机

天津小站稻种植始于宋辽时期,兴于淮军屯防,成名于小站练兵,曾为皇室贡米,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中国北方粳稻的代表,也是全国第一个进入中国地理标志名录的粮食作物,先后获得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等多项农业重要奖项。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农业考察中曾关切询问小站稻发展情况,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制定了《天津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将小站稻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西官房村所在的津南区则是小站稻原产地。如何让全市的大规划和村庄发展的小目标同频共振,西官房村“两委”着实花了一番心思。

早在2013年,天津市实施《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天津市清水河道行动方案》,通过河道整治、堤岸绿化、水系联通,海河由定期补水变成常态补水,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得益于海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显著性好转,过去制约水稻产业发展的水资源匮乏问题有了极大好转,但农户依然面临土地分散、品种落后、市场开拓等诸多难题。沽水茂源农业合作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的发展路径,找到种粮能手王德亮,帮助他流转了本村村民的500亩低效闲置耕地,通过整治改造,开展良种高品质小站稻机械化规模示范种植。合作社还帮助他选取了“津原U99”等新近繁育的优质品种,并采用以豆饼作为肥料的生态种植方式,确保了稻米纯绿色优良品质。合作社的第三支橄榄枝是帮助他创立了“农为食添”生态米特色品牌,成功打开中高端市场。虽然亩产较低,但纯绿色生态种植的精品小站稻售价较高,每亩可实现增收60%以上,实现了小站稻的高质量发展。如今西官房村生态小站稻种植已达到700亩,通过传承与创新并举,赋予这一名优特产更鲜活的时代价值,成为西官房村农业振兴的最有力支撑。

2.种粮能手探索实施稻蟹立体生态混养

稻渔综合种养是重要的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路径。2019年西官房村整理出80亩耕地进行稻蟹混养试点,将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两个生态系统合二为一。通过河蟹清除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河蟹排泄物可以肥田,大大减少了水稻对农药和化肥的需求;而水稻又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条件,净化了水质,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与普通稻田相比,稻蟹立体混种混养水稻普遍增产10%,加之水稻和河蟹品质提高,每亩可实现综合收益提高约1000元,相比过去翻了一番。连片碧绿的稻田,生机勃勃的河蟹,悠然自得的白鹭,一幅幸福田园和谐的生态图景徐徐铺开。尝到了甜头后,今年合作社进一步将稻蟹混养的立体种养殖扩大到100亩。

3.对虾养殖标准化,走出西官房助力共同致富

西官房村靠近海河,有养殖水产品的历史,但传统的养殖方式“靠天吃饭”,养殖户收入并不稳定。2018年,西官房村通过合作社专业示范运营,统筹利用水资源,引进先进技术,试点开展了养殖技术成熟、气候条件适宜的南美白对虾标准化养殖。在30亩试点虾塘里,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了一整套从虾苗投放、饲料渔药投入到捕捞销售的全流程技术操作规程,全部定量化,有具体标准可执行。一年多的试点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随后又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将养殖提高到“一季两茬”的水平,实现夏季和秋季收获两次,不仅延长了上市期,而且实现了错峰销售,市场供不应求。更优良的品种和更科学的标准化养殖模式,使养殖户的亩产值比过去增加约7000元,效益提高了50%以上。西官房村南美白对虾“一季两茬”标准化水产养殖经验也逐步推广到所在的双桥河镇,辐射带动全镇1500亩养殖水面,让更多的养殖户共同致富奔小康。

(三)栽得梧桐引凤来,人才回流谱新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西官房村在新一届“两委”班子带领下,营造了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曾经走出去的企业家、大学生纷纷看到了西官房村新的发展机遇,重新拾起新时代开垦家乡的“农具”、选择把热血和汗水洒在这片曾经哺育他们的土地上,如今他们正成为西官房村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1.企业家回乡,君子兰引领村民共同致富

花卉产业既是新兴的朝阳产业,更是绿色的富民产业。正是看到了市场存在巨大的商机,杜艳林结束了在外经营多年的企业,带着技术、资金回到了西官房村,成为沽水茂源合作社君子兰种植项目带头人。凭借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的丰富经验,项目初期就树立起“用工业化思维做农业”的现代理念,谋划君子兰栽培设施农业示范区。靠着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把握和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杜艳林克服了创业初期一个又一个困难。项目初期不具备使用燃气条件,一个智能化大棚仅电加热一项每天电费就高达500元。村党总支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让村里的产业旺起来,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多方研究解决办法,积极申请帮扶政策,最终在镇里支持下,主动和燃气部门反复沟通,在西官房村煤改清洁能源行动中,为君子兰种植示范区免费开通了燃气使用接口。农村产业的培育就像星星之火,既需要项目带头人的大胆实践,也需要政策配套和集体的悉心呵护。从2018年到现在,西官房村的君子兰由两个大棚发展到十个大棚,从最初的2万株发展到30万株,产值达到数百万元。带头人杜艳林也从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探索出“合作社+农户”“合作社统一出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成兰回购”的“三统一”经营模式。农户种植君子兰的门槛大大降低,在合作社购买兰苗,在自家院内或经过改造的猪舍即可栽种上万株君子兰。镇政府还组织农技推广人员,为村民开展种兰技术咨询,合作社则按照种植品质予以回购并向花卉市场销售。农户栽种2万株兰苗即可实现约5万元的收入,迄今已带动350余名当地村民就业增收。新型农民的回归,让西官房村的精气神更强了。实实在在的示范效应打开了村民的眼界和思维,亲身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条绿色与花卉铺就的小康大道愈发清晰。

2.大学生返乡,创业梦绽放希望的田野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在人。让每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宜居宜业,更有尊严的生活,收获更多的发展机遇,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有之义。一段时间以来西官房村存在的人口外流现象制约了村里的发展。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集体产业红红火火,大学生回村生活就业的人数也逐年增长。他们带着先进的理念、技术和对市场的敏锐嗅觉,为村里的发展添砖加瓦。

孟令鋆是一位从西官房村走出去的大学生,毕业后在市区一家知名农资销售公司上班。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他发现西官房村的种植结构偏重粮食作物,且周边农资农技配套匮乏,村民守着大片的耕地还要购买高价的蔬菜。随着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深入,原来在小散乱污企业就业的一些村民,也开始关注蔬菜种植所蕴含的商机。村党总支书记带着扶持政策主动找到了小孟,而他作为西官房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党员,也早有回馈家乡的心意。2019年,小孟在西官房村开设了农资门店,从开始的兼职到全职,经营范围也从蔬菜种子拓展到农具、化肥等全部农资,辐射范围覆盖整个双桥河镇。针对部分村民年龄偏大、农业知识老化的问题,小孟在镇有关专项措施支持下,开设了农技讲堂,普及蔬菜种植专业知识,还当起农产品职业经理人,帮助村民逐步探索建立起“超市订单+种植”的高附加值蔬菜产业新模式,形成农业产业链的良性延伸。尝到了知识的甜头,西官房村民更加重视教育。村里高中生的大学本专科升学率已经连续三年保持100%。

三、西官房村的发展经验

从西官房村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发现,“带头人”、“领头雁”和“方向盘”缺一不可。

“带头人”即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村党组织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既要当好乡村产业项目的组织者、推动者,又要当好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带头人有思路、有魄力、有担当,能够坚决有力落实党中央和上级的各项决策部署,就能实现带动一乡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稳定一方基层的目标。

“领头雁”即农业产业的领军人物。在产业发展中,“领头雁”不仅能够利用科学化管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更能够创新思路,敏锐地洞察行业以及市场的新动向、新趋势,谋划多种办法带动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一个好的领头雁不仅能带活一个产业,甚至能做强一段产业链。

“方向盘”则是更高层面的方向把控。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使西官房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根本转变,产业结构也从粗放式增长迅速跃升实现绿色高质量增长。

四、前景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下更大功夫,推动乡村经济、乡村法治、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乡村生态、乡村党建全面强起来,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展望未来,西官房村将继续在各级党组织的强有力领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实现更高水平的乡村振兴。

(一)保持生态文明战略定力,在绿色屏障中闪耀西官房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持之以恒推进京津冀地区生态建设。津滨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是天津市委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京津冀乃至更大范围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规划736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屏北接天津七里海、大黄堡生态湿地保护区和盘山、于桥水库生态保护区,进而与北京通州相连;南接北大港和团泊生态湿地保护区,进而与雄安新区相连,将重塑从蓟州盘山到大港湿地出海口的全域生态纵贯线。

西官房村置身其中,既面临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的挑战,也会产生新的发展优势和空间。一方面,绿色生态屏障建设释放出生态宜居红利。在国家战略和全市统一规划下,每一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巧借东风”,分享改革红利。据统计,由于生活环境不断改善,西官房村的外来人口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增长,不仅给村民带来了房屋租金、日用品销售等直接收入,更使这个以往的贫困村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位于津南区海河中游南岸的天津会展中心是我国继上海、广州之外的第三大国际会展中心,目前一期项目主体结构建设已经完成,并顺利通过相关验收,进入室内装修阶段,2021年将完成一期场馆及综合配套区建设,届时天津地铁一号线东延线也将实现对接。作为国家会展中心周边距离最近的居住区,西官房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动融入城市发展大局和未来发展战略,同时深度发掘乡村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西官房村完全有机会沿着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探索出一条现代农业与服务业共同发展之路。

(二)探索农业集约化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近年来西官房村正是沿着这条道路,生态农业已初具规模。今后应更加注重发挥农业合作社的合力作用,助力农业农村经济从分散经营的“小农业”迈向集约化生产的“大农业”。

一是利用集体经济更具资源整合能力、抗风险能力更强的特点,继续做大做强已有的相关产业。例如,通过土地整合,助推更大规模的小站稻种植,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通过打通产供销一体化全产业链,使传统种植业实现更大的商业价值;探索君子兰花卉产业由“种植生产型”转向“市场服务型”,形成纵向多种花卉交易、物流、研发全产业链和横向融合旅游、文化、健康的立体化花卉全产业链。

二是探索利用已有闲置资源,在“一级管控”的强生态约束下实现内涵式发展。由于一级管控区内除生态保护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重大民生保障工程、环境景观和绿道等附属设施外,禁止一切与生态环境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因而“散乱污”治理后的闲置厂房、农业设施,成为发展经济的稀缺资源。村集体和合作社可以从长远规划的角度,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如探索利用水稻稻梗和闲置厂房,发展“秸秆—菌业”生态循环养殖项目,打造特色蘑菇养殖产业。

三是借助会展经济的辐射效应,以功能拓展带动业态融合,依托稻田、养殖池塘等发展景观农业、农事体验、科普教育、休闲垂钓等业态,形成一三产联合、产村融合的发展模式。

(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动摇,凝聚振兴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乡亲们持续获益。”西官房村用基层治理“一张网”兜住民计民生,今后要不断拓展为农民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渠道,充分激发起农民内生动力。

一是健全问题处置机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智能管理优势,变“群众来村”为“上门服务”,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畅通农民需求表达和反馈渠道。

二是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原则,激活农村资源要素。不仅要使农民成为要素的供给者和租金的分成者,还要使农民成为要素价值增值的创造者,帮农民“点土成金”。通过加强知识辅导和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开拓眼界、启发思维,鼓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是以农业合作社为平台,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意愿和能力,提升其在市场活动中的话语权,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参与并分享乡村产业振兴的收益。

(四)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携手共筑幸福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西官房村“两委”班子、驻村帮扶组、党员干部始终做到初心如磐、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实现了从“困难村”到“小康村”的幸福嬗变。展望未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将“小康村”建设成为“富强村”,还必须依靠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带动。

一是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二是持续创新“党建+”服务模式,通过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新机制,探索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融合新模式。进一步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等平台的阵地作用,引导“群众点单”,使村民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打造深化党建引领的“党群同心圆”。

三是始终把人民生活富裕作为振兴西官房村的牛鼻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挖掘乡村发展的新增长点,最大限度实现村民增收,齐心协力小康路,携手共建富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