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小康工程(天津)
回眸“十三五” 奋进新征程

  回眸“十三五”  奋进新征程

  ——静海区“十三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系列之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静海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期。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一三五一”工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区经济保持结构向优、质量向好的态势,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经济总量平稳增长。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432.98亿元,是2015年的1.3倍,“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2.7%。财政收入结构大幅优化,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由“十二五”末的54.6%提高到84.5%,五年间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我区工业和批发零售业都保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年均增速均超过10%,分别为12.3%14.8%

  扩大投资谋长远。静海区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动能转换、积蓄发展后劲、推动产业升级的有力抓手。“十三五”期间,我区累计投资1073.23亿元,年均增长5.1%,其中制造业投资累计完成204.5亿元,从全区工业总产值前百强企业来看,35%的企业在“十三五”期间有新建或技改项目,我区引领企业转型升级效果明显。随着新能源产业、装配式建筑产业、生物医药等项目落地建设,我区战略性新兴投资力度逐年加大,2020年同比增长83.17%,引育新动能助推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2020年,当年累计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67家,自2018年开始此项工作后呈逐年递增趋势。截至2020年末,实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73家,本年新增瞪羚企业15家,本年新增雏鹰企业53家。

  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深入落实“五个服务”发展思路,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力打造对接服务雄安新区示范区,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搭建产业承接平台,北师大附属学校、多维绿建等大项目好项目落户静海,装配式建筑产品和林海苗木大量应用于雄安新区建设,海吉星成为京津冀首个检验检疫试验区。“轨道上的京津冀”越跑越快,津石高速静海段竣工通车,静海到雄安新区实现1小时通达。 

  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动能不断成长

  “十三五”以来,我区坚持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高质量发展态势日益巩固。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五年来,三产比重上升,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重大转变。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十二五”末的6.449.244.4调整到“十三五”末的5.8:44.5:49.7,第三产业增加值于2017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6-2020年保持3.4%的年均增长,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0.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占据主导地位。

  工业内部结构转型升级工业仍是GDP占比最大的行业,比重超37%。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抓手,不断推进转型升级,工业经济实现从“速度领跑”向“质量领先”的蝶变。“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装配式建筑(制造)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1.2%和18.5%。2020年,装备制造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至25.7%,比“十二五”末提高10.1个百分点

  服务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伴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我区服务业正在向着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新兴服务业转变,2020年,全区模以上生性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其他服务业企业的比重高达84.8%。

  新动能保持高速增长。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2020年规模以上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7%,增速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1.1个百分点。“十三五”时期,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4%,快于全区规上工业5.1个百分点。以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和高技术引领的服务业行业蓬勃发展,2020年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和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其他服务业企业的比重提高到11.7%、10.4%。发挥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双向深度融合,培育两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日益成为推动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

  三、聚焦聚力三大攻坚战,筑牢夯实发展底板

  脱贫攻坚精准有力。累计实施帮扶项目49个,引导11家企业赴甘肃镇原县、西藏卡若区投资,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任务圆满完成。我区爱玛科技集团、博源中油钢管、华源线材制品等7家民营企业被授予天津市“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称号。

  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力推进。整治“散乱污”企业3115家并实现动态清零,天丰、轧三实现安全退出,“园区围城”、“钢铁围城”专项治理成效显著。 完成“煤改电”“煤改气”15.8万户,“十三五”期间,我区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9%,节能降耗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年均浓度比“十二五”末下降19.2%,深度治理纳污坑塘38个,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任务全面完成。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规范政府举债行为,清理隐性债务,政府存量债务规模和成本实现“双下降”。

  四、深化改革有序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压缩审批时间、精简审批流程,积极推进全程电子化、电子营业执照、“一窗通”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惠企21”、“稳就业32”等惠企政策得到精准落实,市场主体活力迸发。

  民营经济份额不断扩大。截止到“十三五”末,我区实有民营企业3.04万户,注册资本金2586.12亿元,分别比“十二五”年末增长73.7%和86.2%。工商注册个体户从2015年末的2.33万户,增长到2020年4.68万户,五年间翻了一番。2020年,民营经济创造增加值275.70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3.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5.9%)27.8个百分点。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我区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末,“四上“企业数量达到1475家,较“十二五”末增加486家,年均增长8.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数量年均增长7.4%,数量高达809家,位列全市第二,仅次于滨海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数量年均增速高达12.6%发集团成功上市,爱玛集团顺利通过发行审核,实现我区企业主板上市零突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去杠杆”政策稳步推进,“十三五”末,我区规模以上工业和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资产负债率分别比“十二五”末下降了11.64.5个百分点。持续推进减税降费,企业成本有所下降,2020年,我区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比“十三五”初降低了0.5元。补短板力度加大2020年基础设施投资较2015年增长了近四倍。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达到31336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6.8%。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0007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2.6%。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96.46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3.8%。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便捷的线上消费模式逐步占领市场,限上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3.4亿元,打破了“十二五”末零的尴尬局面,占全部限上零售额达到14.7%。 

  群众生活品质持续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完成益芳园、益农里片区“城市双修”,改造困难群众危房4267户。坚持多措并举打好“稳就业”组合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一老一小”问题有效缓解,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康宁津园作为国家综合养老示范项目在全国推广经验。学前教育“入园难、义务教育大班额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新建、改造中小学和幼儿园110所,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新校区投入使用,医科大学正在加快建设。全面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承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第十四届天津市运动会、WTA天津公开赛、ITF巡回赛等重大国际国内赛事。

  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战双赢。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始终保持本土疫情零感染,成为全市“模范根据地。组织海吉星农产品市场大年初三复市,保障了全市60%的肉、蛋、蔬菜等基本生活品供应。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经济社会秩序稳步恢复,在全市率先实现规上企业、高新企业、外资企业、农业企业和重点项目开复工五个百分百

  回顾“十三五,我区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心聚力,砥砺奋进,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区高质量发展仍面临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战略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少等问题。展望十四五,我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深化改革、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开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努力建成现代、活力、绿色、健康、平安、幸福的新静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