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小康工程(天津)
携手东西情 共筑脱贫梦 ——天津西青助力甘肃麦积脱贫摘帽奔向幸福生活

    它风景秀丽,有纵横的群山、黄土丘陵、渭河河谷;它文化底蕴深厚,有“东方艺术雕塑馆”之称的麦积山石窟;它物产丰富,珍惜动物、名贵中药、特色美食不胜枚举。

    它是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的麦积区,也是天津市西青区对口帮扶支援的四个地区之一。在两地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麦积区的农特产品逐渐走出大山、更多文化瑰宝被人熟知,最终成功脱贫摘帽,朝着幸福美好生活挺进。

    麦积区作为西青对口支援地之一,是天水市的“东大门”,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和六盘山特困片区国家重点扶持县区,也是甘肃省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区之一。2013年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371户13.15万人。2017年,西青区与麦积区建立一对一帮扶,并正式签订脱贫攻坚帮扶协议以来,两地立足资源、产业发展,紧紧围绕组织领导、人才交流、资金使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等六大任务,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不断深化“四级联动结对帮扶”和沟通联络机制,落地实施了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帮扶项目,有效改善了贫困村户发展条件,助推了脱贫攻坚进程。经过努力,2019年麦积区累计脱贫退出贫困村198个,剩余贫困村11个;累计减贫30714户12.93万人。目前,剩余贫困人口已经通过天水市脱贫验收。

深化产业合作 促进群众增收

    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根本途径,在帮扶过程中,仅靠贫困村和贫困户自身力量,无法实现帮扶资金收益的最大化,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资产和资源优势,才能走共同发展、多方共赢的路子。

    麦积区党川镇中蜂产业园建设项目便应运而生。

    “通过西青区组织的产业对接活动,我们将养蜂项目‘搬’到了甘肃,并且把产业帮扶工作作为公司工作的重点加以推进,在甘肃成立养蜂公司。这里有山有水空气好,是绝佳的养蜂之地,不仅能收获优质的蜂蜜,还能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也为村民们打开一条致富路。”天津市正达蜂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许继明介绍。

    2020年,天津市农业龙头企业-天津市正达蜂业有限公司投资800万元,天水市麦积区畜牧中心投资200万元,共同投资注册了甘肃老蜂巢蜂业有限公司,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依托东部林区、林缘区资源优势,在西青区的帮扶下, 麦积区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打造了党川镇石咀村、冷水河、东岔桃花坪等中蜂养殖产业园和产品营销体验店,进一步壮大了麦积区中蜂养殖产业发展规模,带动农户发展中蜂养殖产业。目前,已累计建成养蜂实训基地9个,培育产、加、销一体化龙头企业3个,发展养蜂专业合作社41个,年产蜂蜜35吨、产值210万元,带动2452户农户养蜂3.95万群,“麦积山花蜜”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注册了“老蜂巢”“天之蜜”等商标12个,组建蜂业协会2个,创建市级示范蜂场2个。

    中蜂养殖产业只是两地通过多次交流研究,建设的一批又一批助贫项目中的一个。西青立足两地资源禀赋,帮助麦积引进区内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特色优势产业,建立了带贫益贫机制,促进了贫困户稳定增收。

    几年间,麦积区引进了大批助力扶贫的项目:2018年引进天津市天兴佳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津陇协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阳镇等4镇累计推广种植脱毒马铃薯3952亩;2019年引进天津学香果蔬有限公司、天津华喜汇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成立陇上行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甘肃盛欣辉腾食品销售有限公司,引进推广种植新品种“津柳早红”鲜桃53.8亩;2020年引进天津市正达蜂业有限公司、云账户(天津)共享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成立甘肃老蜂巢蜂业有限公司、云账户(甘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党川镇石咀村投资建设中蜂养殖、产品加工及休闲体验为一体的中蜂养殖产业园;同时,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村办合作社+贫困户”带贫模式,建设养猪场、蛋鸡养殖场、果蔬保鲜库等,实现了“村有产业、户有收益、企业增效”的目标;结合农村“三变”改革,采取“公司+村集体+联合社+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成立利桥木耳种植联合社,引导秦岭、杨河等8村木耳种植合作社抱团发展,带动农户脱贫;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完善基础设施 改善群众生活

    在麦积区麦积镇宏罗村焦家山村民李桂生家中,李桂生正在用自来水冲洗新鲜的蔬菜,准备当天的午饭。

    “过去我们都是挑山泉水吃,哪像现在的自来水这么清亮。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我们才喝上了方便卫生的自来水。”李桂生伸手捧起一抔干净的自来水,感慨万分地说道。

    水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喝到干净的自来水对于我们来说再平常不过,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制约、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麦积区有近7.5%的农村安全饮水仍存在不稳定问题。饮水安全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西青投入2265.25万元资金,助力麦积区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改造提升工程,实施甘泉片区、渭南镇王旗、花牛镇白家河、伯阳镇保安等15处农村供水改造提升工程,有效解决了11镇32村7975户33942人的饮水不稳定问题。

    作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麦积发展的重要瓶颈。近年来,西青把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向重点贫困村、户倾斜,支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弱项和到户产业发展,帮助麦积落地实施各类帮扶项目,有效解决了制约当地贫困村户发展的突出问题。除安全饮水改造提升工程外,积极帮扶当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硬化产业园及村内巷道,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实施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改善贫困村户居住条件;提升健康扶贫保障水平,推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实施“互联网+健康扶贫”医疗保障项目,初步搭建麦积区数字化医共体平台,改善镇、村医疗卫生基础条件,提升医疗保障能力。

关注特殊群体 强化就业扶持

    在麦积区贫困残疾人就业托养扶贫车间里,陈彦广正在进行电脑数绘,经过在底图上耐心地点、描、涂,一副赏心悦目的图画便跃然纸上。

    由于2015年的一场意外,陈彦广只能拄拐行走,突如其来的打击不仅压垮了一个人,更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曾经的他万念俱灰,然而贫困残疾人就业托养扶贫车间的成立,又使他重燃起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刚开始的时候,四处碰壁,根本找不到工作。现在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家人的负担了,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挣钱补贴家用。”他说。

    麦积区共有持证残疾人18812人,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7191人,占到全区残疾人总数的38.22%,占全区未脱贫农户数的30.68%。

    贫困残疾人作为贫困人口中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形势严峻,任务更加艰巨。为此,西青区与麦积区通过多次交流对接,签订了《西青区定向帮扶天水市麦积区贫困残疾人就业托养扶贫车间建设协议》,建立就业托养扶贫车间,车间通过“培训、就业、康复、托养、工疗”五位一体的模式,积极为残疾人家庭“减负”,实现托养一人、解放全家的目标,贫困残疾人由“消费者”转变为创收者。

    项目于2019年7月初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承接主体,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施工建设,8月初完成建设任务投入使用。2019年西青落实帮扶资金296万元,用于购置护理床、扶贫车间场地、车间、宿舍、食堂、餐厅、卫生室、康复活动室以及无障碍设施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技能培训等。2020年西青为扶贫车间落实帮扶资金249万元,用于技能培训、扶贫车间电梯购置和安装。

    扶贫车间建成使用后,麦积区605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在扶贫车间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240人先后在扶贫车间就业,真正增强了他们融入社会的信心,走出了残疾人就业脱贫新途径。

    解决就业问题,才能真正摆脱贫困,劳务输转是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在西青区的帮扶下,麦积区全面落实务工奖补政策,建立定向招聘、定向培训、定向服务、定向输出的劳务协作机制,促进了两区劳务工作高效开展。特别是针对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对贫困劳动力务工收入造成的影响,西青区人社部门和用工单位积极与麦积对接,共同搭建就业用工平台,开展了“线上春风行动暨东西部劳务协作招聘会”活动,组织麦积区225名贫困人口赴西青区企业务工;组织西青优秀师资力量2批次,赴麦积区对电工电焊、汽车维修、家政服务、美容美发等专业478人(贫困劳动力439人)进行技能提升培训。

输血造血结合 扶贫扶智同步

    在全力攻坚的同时,西青区不断加大麦积区的输血造血功能。

    两区把旅游消费扶贫作为深化协作的新举措,2019年5月30日,由西青区政府和麦积区政府主办,西青区农业农村委、西青区文旅局及麦积区文旅局承办的“西青·麦积一家亲”旅游消费扶贫绿色通道开通仪式在麦积区举行,把西青到麦积观光旅游的“经典线路”打造成为脱贫攻坚的“靓丽风景”。西青区干部职工到麦积旅游、认购农特产品,实现旅游购物消费202.47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西青先后选派72名专科医生、优秀教师、专技人才到麦积挂职交流;组织麦积区党政干部、致富带头人赴西青开展培训;派出专家组,在麦积举办教育、卫生系统培训班和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班等,为麦积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同时,西青区精武镇、杨柳青镇、李七庄街分别与麦积区利桥镇、元龙镇、党川镇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李七庄街王兰庄等7个村与党川镇新庄等5个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西青区38所学校、2所医院、6个社会组织分别与麦积区134所学校、5所医院、6个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书。

    如今,麦积区成功脱贫摘帽,但这不是终点,而是稳定脱贫攻坚成效、做好群众保障工作再出发的新起点。西青区坚决做到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让贫困群众能够脱贫不返贫,真正地跟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