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小康工程(天津)
高质量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 对策研究

    东西部扶贫协作作为中国特色反贫困治理体系的制度安排,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消除贫困、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准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大战略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必须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切实提高工作水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西青区自2017年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以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升级加力,多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的工作要求,制定帮扶政策,落实帮扶举措,压实帮扶责任,注重帮扶实效,助力河北平泉市、甘肃景泰县和麦积区、新疆于田县先后脱出贫困县序列,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用实际行动谱写西青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壮丽凯歌。

一、主要做法和创新亮点

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创新机制,精准发力,不断健全帮扶体系,提高帮扶质量成效,形成了引领和推进天津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特色亮点。

(一)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落实“七个聚焦”

2017年以来,西青区立足受援地资源禀赋,坚持问题导向,在组织领导、人才支援、资金支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挂牌督战等七个方面升级加力,创新机制,狠抓落实,成效显著。

1、聚焦组织领导,加强工作统筹。西青区委、区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不断强化帮扶对接机制,全区上下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共组织召开5次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4次专题会议,专门研究高质量推进对口帮扶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等相关工作。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主要领导先后12次到四个受援地帮扶项目区、学校、医院、贫困家庭等走访调研。

2、聚焦人才支援,落实选派任务。按照受援地的人才需求,先后向于田县、平泉市、麦积区、景泰县选派党政挂职干部共计18人,柔性选派农业、教育、医疗等专业技术人才260人,其中一年期及以上人员104人。

3、聚焦资金支持,加大帮扶力度。几年来,西青区落实财政资金6.014亿元,重点支持受援地实施畜禽养殖、食用菌种植、中蜂养殖、果蔬保鲜库、健康扶贫设施等帮扶项目292个。广泛发动机关干部、爱心企业、各界人士等捐款捐物5916.08万元,营造了西青区大爱无疆、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

4、聚焦产业合作,增强带贫效果。西青区坚持“发展产业是根本抓手”的理念,积极引导企业到受援地发展产业。截止2020年11月底已有31家企业落户受援地,累计投资2.536亿元。主要实施了美玉香馕全产业链、“库尔班”手工坊、中蜂养殖与蜂蜜加工、生物有机肥生产、肉牛养殖等31个项目,带动18958名贫困户从中受益,对于带动受援地产业发展发挥了作用。

5、聚焦劳务协作,强化就业输转。几年来,西青区始终把帮助贫困人口就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提供就业岗位,每季度向受援地发布用工信息。通过提供就业信息、网上培训等方式,协调解决来津就业、就近就地就业、转移就业16894人,组织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训11968人。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给劳务协作工作带来的影响,区人社局开拓思路,将线下招聘改为线上招聘,通过开展千企千岗云招聘活动发布岗位信息2000余个;协调组织平泉市、麦积区、景泰县人社部门,以包车“点对点”的方式向西青区企业输送员工396名。2020年招用62名于田县劳务人员来西青就业,实现了于田县劳务人员组团来西青就业“零”突破。

6、聚焦结对帮扶,推进协作交流。全面推动结对帮扶,实现政、校、医、企有效对接。全区156名正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以送慰问金、送礼物、微信交流等形式,开展与麦积区、景泰县156户贫困家庭结对认亲活动。9个街镇、西青开发区总公司与受援地30个乡镇结对,区内373个企业和受援地310个贫困村结对,12个社会组织结对。区教育局、卫健委组织学校、医院与受援地213所学校、9所医院开展结对帮扶;区文旅局深入平泉市、麦积区扶贫一线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9个街镇和西青开发区总公司党政主要领导分别到结对帮扶乡镇开展对接交流,全力助推携手奔小康工作的开展。

7、聚焦挂牌督战,助力脱贫摘帽。2020年,按照国扶办“关于开展挂牌督战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西青区制定了《西青区对助力于田县脱贫攻坚开展挂牌督战工作的实施方案》,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明确目标任务、加大资金支持、落实帮扶举措,动员各方面力量助力于田县挂牌督战。

为扎实推进挂牌督战工作的开展,西青区以于田县需求为导向,在发展夜市经济、实施庭院改造、推进就地就业等方面投入帮扶资金2052.98万元。实施了托格日尕孜夜市、示范村庭院改造、“库尔班”手工坊网络平台等一批民计民生工程,有效改善了农户三区条件,提高了贫困家庭收入。同时广泛发动经济强村、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捐款捐物达1641.65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23个。区商务局动员全区机关干部、企业社团等,通过线上订购、线下配送采购于田县扶贫产品2933.82万元,解决了于田县扶贫产品滞销难题。27个经济强村党支部书记与于田县挂牌督战村27个贫困家庭结亲确立了帮扶关系。

(二)落实消费扶贫,扎实推进“六个创新”

西青区紧紧抓住消费终端这一环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探索出“消费带动产业、产业带动就业、就业带动脱贫”的模式,实现了消费扶贫“六个创新”。

创新一,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对口帮扶地区优质农产品绿色通道体验店。2017年,区财政投资340万元,建设了西青区对口帮扶地区优质农产品绿色通道。几年来,通过绿色通道运营平台采购来自于田县、平泉市、麦积区和景泰县的大枣、甘草羊肉、和尚头面粉、花牛苹果、利桥木耳、平泉黄瓜、食用菌等各类优质农产品7500多万元,带动了受援地8000多户贫困户受益。

创新二,在全市率先开通线上商城,实现机关干部群众网购覆盖。2018年,投资118万元建设电商扶贫平台,并设立四个受援地农产品专区,把优质农产品通过设立扶贫小店方式,服务全区14000多名机关干部线上订购,并线下配送到用户家中。同时华喜汇通公司还开发了网上销售大数据平台,时时跟踪绿色通道网上农产品销售动态。

创新三,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农产品应急消费扶贫机制。西青区把消费扶贫纳入重要议事议程,建立健全了农产品滞销应急消费机制,对于解决受援地农产品滞销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7月下旬,收到景泰县芦阳镇十里村千亩旱地硒砂瓜已严重滞销求助函后,区领导紧急召开专题会议,启动应急预案,落实工作任务。仅一周的时间,十里村160户瓜农83万斤滞销西瓜就被各街镇、开发区等单位认购一空。几年来,西青区组织销售受援地滞销农产品累计达2000多万元。

创新四,在全市率先开创了“津陇一家亲”旅游消费扶贫模式。2019年5-6月,区委书记李清、区委副书记、区长白凤祥分两批带对组成300人的首批旅游消费扶贫示范团,自费到麦积区、景泰县参加“西青·景泰一家亲”、“西青·景泰一家亲”消费扶贫系列活动,期间观摩特色农业产业园区,考察特色旅游项目、精品旅游路线,订购当地特色优质农产品。在麦积区东岔镇桃花坪村中蜂养殖基地举行了中蜂认养·爱心大礼包认购仪式和名优特农产品展示活动。麦积、景泰旅游消费扶贫经典线路,从5月底-9月初,累计发团组44个,组织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社会各界群众1886人参加,旅游消费总额达261.75万元。2020年西青区启动“津承一家亲”平泉旅游消费扶贫,从8月初-10月中旬,累计发团31个,全区各界干部群众 2324人游览契丹祖源圣地平泉,旅游消费达458.52万元。

创新五,消费扶贫实现机关、学校、社区、企业、部队全覆盖。从2018年起,西青区以扶贫产品进机关为抓手,逐步推动扶贫产品进学校、进社区、企业、进部队。2019年举办多场优质农产品品鉴会,聘请景泰县、平泉市厨师现场示范制作精致美食,进一步丰富了机关、企业食堂的菜品。2017年以来,全区通过线上、线下及集团采购、产品认购等方式,共采购四个受援地及其他贫困地区产品达到4.72亿元。

创新六,创立“三居三直”扶贫新模式。华喜汇通(天津)供应链管理公司立足于田县劳务状况、产品销售的实际,2020年创立了“居家直产、居家直播、居家直售”扶贫模式。该公司投资1500万元,配套装备26个“库尔班”手工坊,并研发手工皂、薰衣草枕等10大类60多种特色产品。截止10月底,全区累计销售“库尔班”手工坊产品382万元,带动400多名贫困人员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有效地增加了贫困家庭收入,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发挥帮扶优势,重点突出“五大亮点”

在对口帮扶过程中,西青区委区政府创新思路、统筹推进,不断展现帮扶工作亮点。

1、兑现帮扶政策。2019年以来,西青区先后出台《西青区用人单位招用对口援助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业补贴实施办法》、《西青区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产业帮扶支持办法(试行)》《西青区消费扶贫奖励办法(试行)》三个专项政策。2020年10月对4个产业合作企业、2个消费扶贫企业、130名来津劳务人员财政奖补资金669.649万元。奖补政策的兑现,有效地激发了西青企业到西部投资发展的热情和受援地贫困人员来津就业的积极性。

2、发挥企业优势,打造扶贫品牌。华喜汇通(天津)公司充分挖掘麦积区蜂蜜产业传统优势,投资300万元其量身定制了土蜂蜜品牌设计方案,为蜂蜜产品走出麦积判定了方位。该公司还整合于田县馕产业要素资源,投资800多万元,开发六大类40多个设计包装,全力打造于田县美玉香馕全产业链品牌,不仅吸纳200多人实现就地就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3、区长网上直播带货。今年 5 月 21 日,区长白凤祥同志在全市率先走进津云抖音直播间参加“老乡别急,我们帮你”费扶贫公益活动,直播两个多小时,有近 10 万网友观看,直播销售于田县大枣、玫瑰花,平泉市香菇、杏仁露,麦积蜂蜜、木耳,景泰县枸杞等达1002万元。

4、组织开展交流交融活动。一是守望相助,共抗疫情。在疫情防控期间,各街镇、爱心企业、社会各界踊跃援助受援地抗击疫情,积极筹措各类物资达348.57万元。麦积区、景泰县、平泉市的爱心企业还向我区捐赠了麦积花牛苹果、景泰条山梨、蜂蜜、平泉乐野饮料等物资达95.694万元,支持西青区疫情防控;二是开展“民族一家亲系列活动”。先后组织了“于田老乡看西青”活动,组织于田县劳务人员参观王稳庄镇大美稻香公园和杨柳青民俗博物馆,爱心企业与老乡们共度维吾尔族重要的节日“古尔邦”节;组织“关爱老乡送凉爽”活动,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董秀琴代表区委区政府酷暑三伏看望在来西青就业的于田县劳务人员,并送去防暑慰问品;组织开展“关爱老乡笑迎双节”活动。在中秋国庆“双节”到来之际,天津市华楠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组织受援地在津就业和就读人员代表到东疆建设开发纪念公园、大沽炮台、平津战役纪念馆等地进行参观并发放了中秋节慰问品。

5、建设扶贫协作纪念林。为传承发扬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中展现出的担当、实干、奉献的扶贫精神,区委区政府决定在生态绿色廊道内建设以种植新疆于田县、河北平泉市、甘肃麦积区和景泰县特色代表性树种的西青区扶贫纪念林,总占地37亩。通过建设扶贫纪念林,将西青区携手受援地脱贫攻坚的印迹永远镌刻在西青大地上。

二、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面临的困难

通过几年来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工作实践以及对四个受援地乡镇、企业和部分农户的走访调研,目前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中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产业基础薄弱,龙头带动不强;二是产品标准不高,品牌效应不强;三是基础设施落后,集体实力不强;四是劳务形态单一,就业能力不强;五是如何巩固脱贫成果任务艰巨,怎样推进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三、高质量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建议对策

在下一阶段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中,西青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的“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持续加大对受援地的帮扶力度,在产业合作、消费联作、劳务协作等方面升级加力,贡献西青之为。

(一)坚持四个原则

1、坚持问题导向。紧密结合受援地需求,补短板、强弱项,缺什么补什么。以压茬推进乡村振兴为抓手,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优化生产生活环境条件,缩小东西部相对贫困差距。

2、坚持扬长避短。秉持资源优势、传统优势、产品优势,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产品标准化营销体系等。

3、坚持融合发展。拓展产业合作、消费联作、劳务协作领域,坚持东西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的理念,持续深化东西部各层级、各阶层、各领域的交流、交往、交融。

4、坚持机制创新。坚持新发展理念,破除制约西部农村、农业、农民发展传统的体制机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生根,让广大农民充分享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丰硕成果。

(二)高质量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举措建议

西青区在高质量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中,针对对口帮扶四个地区不同程度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不足,主要采取以下举措:

1、高质量提升优势特色产业,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依托受援地多样化的农业资源,引进东部优势企业助力产业发展,大力培植本土龙头企业,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循序渐进、错位发展,避免过度规模化发展和同质化竞争,加快构建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注重全产业链建设,实现生产、加工、运储、营销等各个环节的相互连接,衔接配套,有效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率,为受援地可持续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2、加强受援地农产品品牌建设,支持发展“三品一标”。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强化品牌农产品质量支撑,通过品牌化发展来提高农业附加值。充分利用农交会、绿博会等农产品展览展示活动,大力推介和推广认证产品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提升受援地“三品一标”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增强品牌效应。

3、培育壮大集体经济,高标准提升生产设施条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推进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社联动发展,建立规范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变原有分散和孤立的发展格局,不断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产业发展的稳定性。整合各类帮扶资金,实施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经营设施、环境保护设施等提升工程,通过整合各类有效资源,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实现受援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性整体提升,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4、拓宽劳务就业渠道,提升低收入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制定就业奖励政策,为有意愿、有情怀的农民工、大学生、在外成功人士等搭建创新就业平台。大力开展劳务技能培训,打破单一的企业用工模式,广开渠道实现劳务输转。要充分借助东部地区对家政人员、物业公司、企业发展等方面的劳务需求,开展劳务资源排查,对有劳动能力和外出务工意愿的低收入群体,持续提供劳务输出、岗位对接服务,帮助更多受援地低收入群体到东部机关、企事业单位实现稳定就业。对劳动能力偏弱或因家庭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的低收入群体,通过提供公益性岗位、扶贫车间带动、居家灵活就业等方式,帮助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开展职业教育扶贫,通过政策引导,吸纳受援地“两后生”到东部地区接受职业教育,减轻家庭教育负担,“两后生”结业后可实现就地就业。

5、建立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长效机制。一要建立健全差异化政策救助机制。制定以家庭为单位的个性化、菜单式、可操作的巩固脱贫方案,确保现有帮扶到户政策持续有效实施,同时要高度关注边缘户生产、生活状况,适时开展政策救助,确保到户政策落实落地;二是健全产业带贫机制。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通过实施产业帮扶项目,保障每个低收入家庭至少与两个长短结合的增收项目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低收入群体融入产业链条、供应链条,实现稳定增收、长期受益;三是建立防止返贫临时救助机制。通过动员社会力量筹集款物,解决临时因病、因灾、因意外致贫返贫的家庭困难问题,着力解决“孤残”人员、“弱小”群体、贫困学生、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四是建立低收入群体增收机制。通过整合村级集体资源资产,推行村集体土地和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股份化合作,不断增加低收群体资产性、工资性、经营性收益,为稳定脱贫成果,持续增加收入奠定坚实基础。

6、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实施。一是以三产融合为抓手,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把做优做强做大第一产业作为固本强基的首要任务,通过吸引东部企业投资与培植本土企业,进一步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把发展第二产业作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主攻目标,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品牌,能有效提高受援地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腾飞翅膀,通过开展消费联作、建立现代服务业体系等,能有效催生受援地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二是以培训培育为重点,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开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新型职业劳务培训、农民技能培训等,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三是以宣传发动为手段,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移风易俗为工作切入点,开展新时代文明家庭、文明企业、文明单位试点工作,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四是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绘好乡村振兴“底色”,开展废弃资源回收利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等;五是以乡村治理为目标,推进乡村组织振兴。以村党支部建设为引领,提高党组织的感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加强社会治理现代化队伍建设,推动“枫桥经验”在社会治理工作中创新发展。

2020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