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小康工程(天津)
“互联网+扶贫”活动系列报道(共10篇)

北辰区入甘开展“互联网+扶贫”活动(9月22日 中国小康网)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升级加力、多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工作部署,北辰区开展为期四天的原产地探访活动,走进甘肃省华池县。

探访活动将探索开展“互联网+扶贫”模式,重点以互联网宣传推介、网络直播互动、网络销售渠道对接为主要内容,充分挖掘华池特色农牧产品,宣传推介扶贫特色产业,推广南梁红色文化,搭建帮扶供需平台,展示东西部协作扶贫工作成效。

北辰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周红蕾介绍,本次探访活动,重点宣传三个故事,突出四个好。即讲好华池人民奋斗圆梦故事,南梁红色革命故事,东西部扶贫协作故事,突出扶贫好人,好事,好物,扶贫协作好经验。

据了解,华池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地位独特的革命老区,丝绸之路上底蕴深厚的文化特区,是北地江南上特色鲜明的物产富区。华池是国扶贫困县和全省18个干旱困难县之一,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279户35596人,建档立卡贫困村56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4个。截至2019年底,累计脱贫9097户35106人,剩余未脱贫人口182户49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43%。在天津市北辰区对口帮扶工作下,现在全县56个贫困村各项指标全部达到退出标准,贫困村退出比例达到100%。

中国小康网将在未来的四天里,系列跟踪报道本次活动。

 

有戚远方来——北辰区上门华池认亲记(9月23日 中国小康网)

先说恰好是100年前的故事。

  1920年6月至8月间,法国传教士、考古学家桑志华在今天的华池县动用20名山民,在20余米深处的化石层中发现了两件有明显人工打造、磨制痕迹的刮削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它表明了北方地区人类在10至20万年前的生存史。

  故事的梗是,这两件文物现存放在天津自然博物馆。

  100年后。还是回到北辰区上门华池县认亲的故事里来吧。

  一年以来,北辰区75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到华池县“上门认亲”,结对帮扶75户困难户,这其中发生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区委书记的“亲戚”

  65岁的闫克明住在杨岔村,一家6口是异地搬迁户,老两口年老体弱,儿子、儿媳打零工,孙子、孙女上学。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过去他们住在窑洞里,不足80平米,如今搬进了120平米的新住房。

  现在,这一家人被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所羡慕着,因为他们和北辰区区委书记冯卫华结了‘’亲戚‘’。

  闫克明清晰地记得,今年的4月15日冯卫华来家中看望他的情景:

  “那天下着小雨,按我们当地人的话,小雨是迎接贵宾的最好礼物。冯书记和我们说着家常,并且带来了许多生活用品。他仔细问了家里的情况。他说,既然是亲戚,就要多走动,多来往。家里有什么困难随时和我联系,我一定会全力帮助你们,我们大家携手一起脱贫奔小康。”

  最让闫克明感动的是,冯书记不仅在生活上对我们进行资助,而且经常的嘱咐孩子要好好学习、长大成才、报效祖国、回报家乡。

  “孙女大学毕业了,她自己的志愿是回到家乡,为父老乡亲做事。孙女说,不辜负冯书记对她的关怀和嘱咐。”闫克明说。

  雨中送伞见真情

  华池下了场雨,山路难走。佘兴广听说北辰区的“亲戚”来了,就早早的等在路边。

佘兴广是马河乡五蛟镇马河村的村民,家中五口人 ,以前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经过几年帮扶,去年已经脱贫。

  “亲戚”北辰区商务局副局长李建霞千里迢迢带来了天津特产十八街麻花和慰问金,送到佘兴广手中时,佘兴广连连道着:“谢谢,谢谢。”

  给“亲戚”带来慰问品的还有北辰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王怀香。

  王怀香帮扶的滕海霞一家是城壕镇庙湾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46岁,家中七口人。大儿子今年30岁,患先天性股骨头坏死、小脑发育不良,是个残疾人。一年多来,王怀香正可谓用心良苦,从滕海霞大儿子的治病到小儿子的工作,乃至孙女的幼儿园学习无论巨微,随时惦念着,随时与她微信沟通,把生活中的困难一一加以解决。

  今天上午,“亲戚”再度会面,王怀香送上的礼品恰逢其时:

  “快到中秋节了,这是我们开发区几位领导送上的一份节日祝贺,祝你们的生活团圆和美。”

  “你不是答应来家里吃一碗我的手擀面吗?”滕海霞殷切地说着。

  “还有机会的,欢迎你到天津来。在我家里显示你的手艺。”王怀香回答。

  此时天空已经放晴,而华池县的百姓是不会忘了雨中送伞的人!

  辍学女孩复学记

  在华池县第一中学有一个叫高金鑫的高三学生,因为家里穷困学习原本很好的她高二辍学了。家住五蛟镇马河乡马河村,有父母和哥哥弟弟。妈妈身体不好,只有爸爸下地干活。一年的收成要看老天的脸色,收成好的时候也难以维持三个孩子的学费。

  去年6月,高金鑫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弟弟。

  “后来怎样复学的呢?”记者问。

  “是刘叔叔知道我家的困难,资助我上了高三还要资助我到大学毕业。”

  “你每月的生活费有多少?”

  “一天吃饭20块钱就够了。”高金鑫满足的补充道。

  “刘叔叔每月总是给我寄七八百块钱的生活费。”

  “在班里的学习成绩怎么样?能不能考上重点大学?”

  “现在是中游水平,高考时我能冲的上去。”她信心满满。

  “想学什么专业?”

  “上高二的时候想学经济,现在想学教育了,因为我想改变山里弟弟妹妹们的教学条件。”

  高金鑫说,每月和同是上高三的弟弟一起坐一小时的公交车到家,下车后再要走一小时的山路才可以到家。

  一条“颠簸不平”的“求学之路”高金鑫走的十分艰难。她曾经是不幸的,现在是幸福的,因为她遇见了一个到现在记者也不知道名字的北辰区的“亲戚刘叔叔”。

尾声

  1920年法国人桑志华带着发掘出来的两千余件古生物化石,包括那两片珍贵的文物运到了天津,在天津成立了北疆博物院。几经战乱、几经辗转,这两件文物珍藏在了天津。

  北辰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红蕾说得好:“帮扶成果要巩固,两地亲戚常走动。北辰区与华池县人民的亲戚关系,不是历史的偶然相遇,而是时空的穿越与永恒。”

 

甘肃华池:家门口建起厂房 拉近了脱贫路(9月23日 人民网)

秋分的华池阴雨绵绵,天气微凉秋意渐浓。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吉洋洋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厂房里正在加工的土豆粉条热气腾腾,磨面的机器也正欢快的转动着。

“地照样种,到这打工每个月还给我3000块的工资。”正在为产品包装的村民周晓辉笑着说,“现在也脱贫了,真是赶上了好时候。”

像大多数陇东的农村一样,吉洋洋食品有限公司所在的王咀子村过去都是靠种地谋生,一家10几亩地往往也得“看天吃饭”。村里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就是这样,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

“前些年我也是开大货车,常年在外跑运输。去的地方多一点,看见外边的企业发展都很好,就想着把人家的经验引进来,也能让乡亲们都挣点钱。”90后企业负责人张斌斌介绍起来有些腼腆,“下定决心把车卖了之后借了些钱就开始做了。”2017年,张斌斌筹措了500万元做起了企业,从事“有机、绿色”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

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以每亩地每年租金300元的价格与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协议,产出作物由公司按照当年市场价上浮5%进行收购。公司还雇佣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工作,每到农忙时节公司都安排轮流放假,不耽误种地。“我55岁了,出去打工也不方便。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还不耽误种地,相当于挣两份钱。”周晓辉说。

2018年,吉洋洋食品有限公司实现销售额近100万元,2019年销售额更是达到了300万元,同时带动了120户贫困户脱贫。公司生产的面粉现在已经在周边打开了市场,借助天津市北辰区对口帮扶,在天津的销售更是火爆。

“北辰区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产品能够进入北辰的扶贫馆销售,销售情况很好,消费者的反应也很好。”张斌斌说。

企业的发展给张斌斌带来了信心,公司计划引进黑豆、谷子等特色农业物先进加工、包装设备,鼓励各村群众种植黑豆、谷子等原生农作物,进一步扩大种植、栽植规模,通过公司带动农户共同经营发展,实现统一管理,分片种植,统一收购,统一加工,分渠道销售,共同获益。

 

天津北辰区帮扶甘肃华池县成立食品加工公司帮贫困村民走上脱贫增收路(9月24日 《今晚报》)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吉洋洋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扶贫车间里,十几名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他们有的在加工面粉,有的在包装刚刚生产出的土豆粉。55岁的王咀子乡王咀子村村民周晓辉认真、熟练地操作着塑封包装袋这道工序。曾经靠天吃饭的他,一提到全家脱贫的心愿竟能成真,“踏实、满足”,直说自己不太会表达的他用了这两个词形容他对现下生活的感受。“多亏有天津北辰区的帮扶,不只是我,许多村民都找到新工作,还不耽误农活,生活可比以前好多了。”正如周晓辉所说的这般,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一出好戏”每天都在华池县上演。

  从华池县城驱车近一小时,穿过蜿蜒盘旋的山路,记者来到了吉洋洋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很难想象,公司的创办人、负责人张斌斌是位“90后”,作为王咀子村的村民,他的加工厂在2017年建成后,通过收粮等方式,已带动贫困户120户,并帮助15户贫困户就业。“以前我开卡车拉货,经常东奔西跑,看到外地很多加工厂干得特别好,就想着我们村要是也有个工厂就好了。一来是响应国家号召回乡创业,二来也是为了帮助留守在村里的老人,让他们不再靠天吃饭,靠产业带动更多人脱贫增收。”张斌斌说。

  张斌斌说干就干,通过贷款、北辰区的帮扶资金、卖掉卡车的钱加上一些积蓄,吉洋洋加工厂建起来了。得知消息的周晓辉第一时间就来应聘,通过一系列安全、健康、技能等培训,很快他就掌握如何利用机器为包装袋塑封的技术。“我家有四口人,妻子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家里靠着十几亩地种植玉米,一亩收益才几百块钱,操劳一年全家收入才不过5000元。现在农闲时到加工厂干活,一个月能挣3000元,还不耽误种地,全家的收入一下就增加了。现在吃穿用度的条件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再靠天吃饭的日子,过得舒心!”虽然戴着口罩,但从周晓辉笑弯的眼睛里不难看出,脱贫后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以前我们外出打工,每家收入能到一万元,现在在厂里干活,一年能挣两万到三万,可以说生活得到全面改善。还有很多村里的年轻人都纷纷回来,帮我们跑销售。光有好产品是不行的,销路更重要,还好有北辰区同志的帮助,使产品拓展了销路,让我们在当地售卖的同时还能把产品卖到天津。村民们都特别感激!”对于张斌斌多次提到的帮扶,北辰区商务局副局长李建霞介绍,在北辰区的帮助下,吉洋洋公司的产品走进北辰区韩家墅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多家扶贫商店,销量和销售额都非常好,石磨面粉销售500多吨,土豆粉销售达400多吨。

  张斌斌也兴奋地向记者说道:“我们除了做面粉,现在还在土豆粉上下功夫。从食材到包装,都在不断研发改进,让它如何更好地保质保证口感,还便于存放。不断拓宽销路,争取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致富。”

 

甘肃省华池县山庄乡:小香菇助推农业闭环发展 带动群众脱贫致富(9月24日 人民网)

华池县津华香菇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园是华池县委、县政府2019年11月在“津企陇上行”活动中确定的招商引资项目,也是以政企合作方式,由华池县政府与天津市齐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共同投资建设的扶贫产业项目,位于华池县山庄乡尚湾村。园区依托二将川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围绕“一轴两带”(以新南二级公路为轴心,红色旅游观光带、食用菌绿色产业带),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模式,创新高原品牌,打造集农业科研、香菇种植、示范培训、带动发展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

目前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1亿元,占地面积640亩(征用土地55亩、流转土地585亩)。主要建设食用菌生产大棚300座及配套包装、烘干、保鲜车间,新建年产1000万棒香菇制棒生产线,3700东西部农副产品展销中心及培训中心,香菇深加工生产线一条(切片、香菇酱等),2400园区服务中心、4400食用菌观光基地等配套设施。

该项目以山庄乡尚湾村为中心,带动山庄乡4个行政村234户贫困户参与效益分红和生产经营,并辐射悦乐镇、城壕镇、南梁镇、林镇乡四个乡镇发展香菇种植产业。带贫模式有4种:一是土地流转增收。流转土地585亩,流转费用按每亩地600元、700元、800元每三年递增。二是资金分红保收。东西部资金投资效益分红,按不低于银行基准利率的5%、6%、7%每三年递增收益的办法(即投资100万元村集体获得5%的收益分红),由村集体、贫困户按3:7的分配比例分红,村集体可获10.5万元,贫困户获得24.5万元收益,贫困户年均收益1047元,三年逐步递增。三是进场务工稳收。产业园建成后可提供稳定就业岗位650个,预计每年支付劳务工资1440万元,人均收益2.2万元。四是自建自种促收。合作社及家庭农场自建自种香菇,按每棚10000棒计算,公司负责技术指导、种植培训、产品回收,按成本价供棒,每年可生产两茬,每棚每茬最低可获得纯利润3.5万元以上。

 

留得青山在——北辰区在华池县生态产业扶贫记(9月24日 中国小康网)

“在人们的印象中,华池应该是黄色和红色的。黄色的土地上,镶嵌着鲜红的革命印记。然而,身在此处,满眼尽是绿色和青色。这里的绿水青山呈现着北辰区帮扶的累累硕果。”

参加北辰区在华池探访活动的人们,不无感慨的说道。

在北辰区的帮扶下,华池县于去年整县摘帽脱贫。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期间,积极践行扶贫开发项目与生态产业建设相结合,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实现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脱贫攻坚“两个战役”的总目标。

北辰区探索出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北辰模式。

上篇:

靠山脱贫是帮扶1.0版

在乔河打扮沙棘林项目基地,初秋的黄土高原上,一株株沙棘如士兵列队方阵,排列在沟壑纵横的山梁山峁上。

华池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主任王明珠介绍,沙棘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高的沙棘树在地上形似一把伞,在地面的落叶形似一张毯。从地面到地下保土固沙,保水固氮,固碳净化空气。

沙棘是一种生态经济型树种,属于药食两用植物,果实含有人体不能合成的、人的身心健康不可少的多种维生素,享有世界植物之奇、维生素宝库之称。

那么,这块宝地是怎么样实现贫困户脱贫的呢?我们现场采访了这样一个农民。

紫坊畔乡庙沟村村民、51岁的高建青,一大早就在山里忙活,他是村里第一个做沙棘采购的贫困户。

“沙棘是老百姓的一笔财富,每天由我收购村民手里的沙棘,然后卖给沙棘公司。”从2010年开始,高建青一干就是十年。从一个贫困户近两年成了腰包鼓鼓的富裕户。

来自华池县紫坊畔乡的农民赵建平,常年外出打工:“每到11 月左右,工地不需要劳务就只能回老家。这个季节也是农闲的时候,没庄稼种,也没劳务干,过年前正是花钱的日子。”赵建平告诉记者。

这个季节人们上山了,女人负责剪果,男人负责把剪好的果子从山沟里面背到路边,然后装车送出大山。

赵建平说:“每公斤枝条果2.8元,剪上两个月,每个人可以挣到1万元。”他不无喜悦。

华池及其周边有沙棘资源150万亩以上,华池县开发沙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沙棘产业已成为华池脱贫攻坚的主要产业。

据了解,2018年底全县沙棘保存面积34.5万亩。盛果期枝条果年产量5000-10000吨,在采果季一个农户可收入5千至2万元,通过沙棘种植、采收、加工,农户可以“在家致富”。

下篇:

植被青山是小康2.0版

华池县的许多贫困户,依托沙棘产业链去年实现脱贫。然而,如何巩固脱贫成果,让子孙后代都能够永久的享受着绿水青山,收获着金山银山呢?

柔远镇北辰区扶贫生态林建设项目是北辰区对口帮扶生态林示范基地之一,2019年至2020年,北辰区共计投入资金1086.95万元,栽植林木19637亩,其中:沙棘油松产业林18737亩、扶贫生态林900亩,带动全镇造林27837亩(退耕还林4200亩、荒山造林4000亩、沙棘产业林18737亩、北辰区扶贫生态林900亩)惠及5村409户,其中182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今天,在郁郁葱葱、层峦叠嶂中,华池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建波指点着不远处:

“这片是油松和沙棘的混交林,是我们北辰区今年的一个重点项目,流转土地2.2万亩,经过春季的种植,成活率达到90%以上,如今长势非常良好。”

2.2万亩生态林工程完成后,全县将新增林草植被2.2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0.39%左右,将发挥显著的防护效能。局部地区和小流域生态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有效提升2000多农户的人居环境,保护了生态治理成果。

北辰区与华池县开展东西部协作扶贫以来,坚持生态扶贫理念,以带动贫困户发展为根本,充分吸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项目建设,增加劳务收入,促进精准脱贫工作。目前,北辰区共投资1190万元,在柔远镇、山庄乡、乔河乡等7个村共栽植沙棘油松混交林2.2万亩,带动688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如是,像赵建平、高建青这样的脱贫农户会越来越多。

华池的“红嫂绣房”文创产业园闻名遐迩,绣工们针针线线绣出了一幅幅红色锦绣;北辰区生态产业帮扶项目,将由这里的百姓共同插播出一片片绿色。

 

北辰区帮助华池县建起香菇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园--小蘑菇撑起“扶贫伞”(9月25日 《今晚报》)

  种粮为生的山庄乡尚湾村贫困户王小平,祖祖辈辈守着自家3亩地,种些玉米、洋芋等当地最普遍的耐旱作物,收获如何全靠老天“赏饭吃”。土里刨食的他辛苦劳作一年,收入不足1万元。四年前,妻子突发脑梗,每年至少六七万元的治疗费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因病致贫。今年3月,这位52岁的“顶梁柱”终于盼来了希望——天津市北辰区为甘肃省华池县精准扶贫而建的津华香菇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园,在他家门口开了张。他知道,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只要勤劳肯干,小小蘑菇就能为家人撑起大大的扶贫伞。

  秋高气爽,微风和煦。刚走进津华香菇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园的蘑菇大棚,王小平就迎了上来,“快看看我们的香菇长得多好,旁边的大棚里还有滑子菇、羊肚菌、巨型灵芝呢”。在保持恒温的大棚里,一根根食用菌培育菌棒整齐地码放在架子上,很多已经撑开“伞盖”的蘑菇争先恐后地钻出菌棒,仿佛在为辛勤劳动的村民撑起致富伞。

  别看现在对蘑菇种类如数家珍,五个月前的他还是一筹莫展,“是精准扶贫救了我们一家人,还让我掌握了种蘑菇的技能。”王小平兴奋地告诉记者,现在他在示范园务工,每天能挣120元至130元,一个月就能为全家增加3600多元,在不耽误家里农活的情况下,还能就近照顾妻子,全家年收入能达到3万元。

  精准扶贫,产业先行。如此优质的项目缘何落户尚湾村?示范园暨津华绿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峰介绍:“2019年11月的津企陇上行活动,来华池县考察的天津市齐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一下看中蘑菇产业,与县政府共同投资兴建了示范园,北辰区也提供700万元的扶持资金。现在已建成90座香菇种植大棚、包装车间等,并对接上三个省市的销售基地,目前已带动山庄乡4个行政村234户贫困户。”

  见到山庄乡党委书记王鹏时,他正在和北辰区为园区蘑菇销售而请来的网络主播一起推介直播。他告诉记者,为让农户脱贫后还能持续不断地致富,村里还将建设采摘园、特色饭店、蘑菇深加工等,打造可循环的全产业模式。

  记者离开示范园时,直播还在继续。平时不爱热闹的王小平也被吸引了过去。他说,要在北辰区的帮扶下多学技能,多挣点钱,全家人的日子要越过越红火。本报记者 史莺   (本报甘肃华池专电)

 

柴多火焰高——北辰区社会力量帮扶华池县脱贫记(9月25日 中国小康网)

大爱无形亦有形。

  北辰区与华池县结对帮扶以来,动员社会力量向受援地慷慨解囊。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北辰区累计向华池县捐赠社会捐赠物资合计约2700万元,其中列宁小学1200万元,基层卫生院建设200万元,救护车购置240万元,各种药品器材200万元,贫困学生救助30万元,其余800万元全部用于56个贫困村产业发展及贫困户救助工作。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向华池县捐赠测温仪3台套、体温枪300把、各类口罩2.2万只及相关防护药品,助力华池县疫情零发生。

  还是让我们一起走进列宁小学和县中医医院吧。

  有个小学名叫列宁

  你看过《列宁在1918》《列宁在十月》这两部电影吗?列宁在电影中的形象深入人心。那么,在战火硝烟中诞生、在阳光雨露下成长的列宁小学又是怎样的呢?

  列宁小学是西北早期革命领导人刘志丹、习仲勋等于1934年在陕甘边区创立的第一所红色学校,位于甘肃省华池县南梁乡荔园堡村。

  1934年2月,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在四合台成立,为了发展边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扫除文盲,使劳苦群众的子弟都能读书,在南梁地区创办了列宁小学和军政干部学校。南梁陕甘边区革命政府旧址旁的几个简易窑洞,就是这所红色学校最初的教室。

  现在,人们依然能够在这里感受着过去的时光—屋内点着油灯,窗外呼啸的北风,革命的启蒙教育便是在这里开始。

  新中国成立以后,革命先辈心系南梁,情暖老区。1986年南梁革命纪念馆落成,许多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的老同志重返南梁,为学校发展倾注心血。

  特别是在新世纪初,习仲勋、齐心两位革命先辈,捐资兴建景文楼,寄托对老区人民的无限关爱。

  走进列宁小学,明亮宽敞的教室、一流的教学设施映入记者的眼帘,教室里传来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华池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杰介绍,80年风雨历程,列宁小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崭新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808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806平方米。列宁小学现已开展三期扩建工作,项目总投资达到1.3亿元,规划建筑总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现在的列宁小学是设施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教学质量一流的农村9年一贯制市级示范校。

  “扶贫更要扶志。贫困究其根本是教育的缺失。列宁小学的不断完善,将为未来的山村培养众多的红色幼苗。”华池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温磊感慨道。

  列宁小学的昨天一路艰辛,今天硕果累累,明天会是灿烂辉煌!

  八辆救护车的故事

  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战役。防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扶贫的主攻方向。

  北辰区援甘医生刘丹在口腔科领域工作12年,天津市口腔颌面外科专委会委员,今年6月她跟随扶贫医疗队来到了华池县中医院。

  刘丹为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乔河乡火石沟门村68岁的村民刘生义长期患有下唇肿物疾病,一直因年龄大、经济拮据、看病路远而迟迟未能就医。今年7月,家人陪她来到了县中医医院,刘丹医生详细的询问患者的病史,完善术前各项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以后,为她做了下唇肿物切除手术。

  “没想到在县上做手术还能这么成功,现在恢复的已经很好了。”

  刘生义激动地告诉记者:“年龄大了,害怕出远门,经济也不宽裕,听到县里来了个口腔专家,就决定来试试,最起码我以后吃饭不受影响了。”

  山高路远,百姓看病是个大难题。

  “华池县地广人稀,老百姓生病,特别是一些急症去医院会很艰难,北辰区捐助的8辆救护车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现在,重急症病人再也不愁爬山涉水来医院就诊了。”华池县卫健局副局长高渊明心怀感激地说。

  按照天津北辰区委统战部、北辰区慈善协会、北辰区双口镇、北辰区青光镇、北辰区乐杰建材有限公司捐赠意向,经华池县卫生健康局研究,天津北辰区委统战部捐赠的210万元分配县人民医院、山庄中心卫生院和紫坊畔卫生院采购救护车7辆;天津北辰区慈善协会“圆一个健康梦”网络扶贫项目捐赠的306997元分配元城中心卫生院采购救护车1辆。

  北辰区援甘干部、华池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建波介绍,北辰区帮扶华池,在财力和人力上给予最大的帮助。几年来我们的社会帮扶资金达到2700余万元,主要用于产业帮扶和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方面。产业帮扶帮助贫困户进行湖羊、肉牛的养殖,教育、卫生、教育,主要打造的是列宁小学的一期、二期建设。对社区的卫生院和村里的卫生室以及卫生设备,包括救护车等设备进行配置和提升改造,社会帮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得到华池人民的肯定。

  本次活动的探访团中,有三位来自微博扶贫&乡村振兴助威团的知名博主,在活动中各领风骚。@杨建国主持开展了活动重要环节“南梁三农对话”,与9位华池当地政府官员及扶贫企业、新农人代表就华池扶贫产业发展展开热烈讨论,发布的微博单条阅读量达到百万以上。@几苇渡和@莎拉善,分别从历史文化与旅游领域,针对华池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旅游资源,用微博记录所见所闻的同时,进行宣传推介和深度解读。截至今天,微博话题#津甘携手筑梦南梁#阅读量已突破4000万。

众人拾柴火焰高,脱贫致富的熊熊烈火在华池广袤的大地上,正成燎原之势,生生不息。

 

北辰区帮扶甘肃省华池县提升文化核心竞争力巧借扶贫好东风 脱贫更要自己“挣”(9月26日 《今晚报》)

甘肃庆阳,是世界上黄土层最厚的地方。千百年间,尽管黄土高原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被雕刻得雄奇壮阔,却并未因此而摆脱“陇省苦瘠甲于天下”的窘境。生长在黄土地,却走不出这片黄土地,是很多村民一辈子的缩影,山庄乡雷圪崂村村民宗水红曾是其中之一。但当记者在华池县庆祝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红嫂绣坊“金针花”文创产业大赛启动仪式现场见到她时,昔日的愁容满面已被如今的喜笑颜开所替代,宗水红说:“政府的帮扶政策好,贫困户生活都有了明显改善,但好日子不能坐等,我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脱贫还得靠自己勤劳的双手!”

陇东大地,山脉起伏,从庆阳出发,驱车颠簸在之字形和S形车道之间不断循环切换近四十分钟后,“隐藏”在黄土高原背后的华池县红嫂绣坊文创产业园已近在眼前。由于24日恰逢文创产业大赛,产业园广场上分外热闹,但围满村民的歌舞表演却丝毫未能吸引宗水红的注意,她依然专心致志绣着手中精致的庆阳香包。她所绣制的每一件绣品,都被红嫂绣坊全部收购,除在国内销售外,还畅销到埃及、乌兰巴托等国家和地区。

“几年前,我得了宫颈癌,丈夫为给我治病在外打工,发生意外致残,家里日子越过越难。”为不影响女儿学业,宗水红外出做保洁工作,以每月1500元的收入维持生计。去年,家门口的红嫂绣坊招绣娘,从小跟着母亲、奶奶学刺绣的她凭借出色的绣技应聘成功,还当起了绣坊里的师傅。“幸福要靠勤劳换,所以就带动全村妇女跟我一起刺绣。有的人不愿意学,就一次次动员她们。人穷志不短,一定要自食其力。”

红嫂绣坊设计顾问赵星萍表示,北辰区在产品研发、提升文化产业等方面已为绣坊提供数十万元帮扶资金,目前固定岗位的绣娘每月因此能挣至少2000元,每年还为25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分红。如果村民只想打零工,绣坊就按件支付工资,能者多劳。

“我去过上海呢,也是走出黄土地的人了!”说起自己和绣坊一起带着绣品参加2019年上海进博会时的场景,宗水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是党的扶贫政策好,才有我们的今天,我一定好好努力,带动更多村民,让大家一起用双手致富!”

 

陇原秋日的“致富歌”(9月27日 新华社)

甘肃华池县的秋夜,当地居民们热络地聚在院子里,兴致很高地唱起了山歌。从黄土高原上的贫困县,到整体脱贫的“幸福地”,在当地与天津对口帮扶的合力下,华池这片山洼洼里的“致富歌”正唱得越来越响。

产业扶贫育新苗

作为天津市北辰区的对口帮扶县,华池县居民过去的日子并不好过。地处甘肃东部,沟壑纵横,崎岖的山路加上匮乏的耕地在过去的年岁里成为压在产业发展上的“铁秤砣”,任谁也难以搬动,三成以上的贫困发生率更是令当地干部群众眉头紧锁。

这一切,随着脱贫攻坚的一声春雷而有了转机。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2017年9月,北辰区政府与华池县签订对口帮扶协议。

采摘香菇、菌棒整理……华池县津华香菇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园的计划总投资超过一亿元人民币,该项目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村民增收的“火车头”。

企业负责人李峰告诉记者,在援助资金与当地自筹的支持下,目前示范园区已经完成部分建设并已投产,建设完毕后年香菇产量预计将达880吨以上。

有了“资金活水”,找准产业出路,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成了常态。在城壕镇,占地60多亩的湖羊养殖合作社就此成立。育成、妊娠等数个不同功能的羊舍里已经饲养了超过2400只湖羊。工作人员冯腾龙告诉记者,参与养殖的同时还能获得劳务收入以及年底分红,过去曾因病致贫的自己已经成功脱贫,而像他这样的脱贫户不在少数。

据了解,华池县累计利用天津帮扶资金1.028亿元人民币,按照“湖羊肉牛、饲草玉米、杂粮药材”的产业扶贫思路,先后投入7000多万元人民币,新建、改造提升合作社46个。两年多来,华池县贫困发生率从30.4%下降到0.43%,已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生态扶贫培厚土

种一片林,固一片土,黄土高原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开山破林式的发展道路在华池绝对行不通。96万亩天然次生林、20万亩灌木林和近7万亩人工林,华池现有的这片“绿墙”是当地水土涵养必不可少的绿色屏障。

既要摘掉穷帽子,又要护住绿林子,怎么办?紫坊畔乡庙沟村村民高建青知道答案。

顺着他的指引爬过小土坡,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山的沙棘树。日头西沉,陇东的山风逐渐转凉,细密的树叶迎着风簌簌地响。挂在枝头的密密麻麻的橙色“小灯笼”就是破解难题的秘诀。

高建青告诉记者,华池的气候极适合沙棘果成长,几乎到了“人种天养”的地步。由于沙棘汁这种绿色饮品逐渐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沙棘树也成为华池人的“宝贝”。

靠着采收沙棘果再统一销售给饮料加工企业,高建青短短几年就从贫困户成了致富典型。“沙棘果的采收时间一般正好赶上农闲,种地的间隙采摘沙棘果,已经成为许多人创收的新手段。”高建青表示,两个月左右的采摘期,农户就能挣个上万元。

抓牢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2019年以来,北辰区共计投入资金1086.95万元人民币,在华池县柔远镇建设生态林,栽植林木19637亩,其中能够产生效益的沙棘、油松产业林达到18737亩。

华池县副县长刘建波表示,生态林项目全部完成后,预计将增加全县森林覆盖率近0.4个百分点,在提高水土涵养能力的同时,沙棘的产销也能带来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目前已经带动688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教育培训断穷根

琅琅的读书声绕过街巷,从牌匾上写着“列宁学校”的院落里传出。这所诞生于硝烟的学校,是陕甘边区第一所红色学校。南梁陕甘边区革命政府旧址旁的几个简易窑洞,就是这所红色学校最初的教学点。

点着油灯,听着窗外呼啸的风声,过去的时光里,许许多多的革命者的最初教育,便是在这里起步。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经过数次扩建,但在义务教育早已普及的当下,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已经无法满足当地群众的需要。

再穷不能穷教育,在天津援助资金以及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列宁小学开展了三期扩建工作,项目概算总投资达到1.3亿元人民币,规划建筑总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建成后,学校可容纳超过1400名适龄儿童入学,大大缓解当地义务教育阶段资源紧张的难题。

在项目现场,数栋崭新的楼宇已经基本完工。校长方向阳认为,教育始终是脱贫致富的根本落点之一,提升办学条件,加强教师培训交流,保证教育资源公平,都是保障彻底斩断穷根的必要手段。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在义务教育阶段快马扬鞭的同时,就业技能培训也得齐头并进。“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华池当地积极开展电焊、缝纫、理发等贫困户技能培训,培训贫困劳动力1103人,先后举办数场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实现劳务输转就业超千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有效破解外出务工难问题,华池当地积极帮助东部协作区解决用工难问题,与天津采用“订单式”“点对点”“一站式接送”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员顺利就业。

 

聚焦北辰援甘新模式老杨会客厅华池论剑(9月27日 中国小康网)

九月长空净,天高秋气爽。9月23日晚,老杨会客厅走进甘肃省华池县,在著名的“红色圣地”南梁革命会馆成功举办“南梁三农对话”特别专场。

  天津市北辰区、甘肃省华池县政府代表,探访团成员及当地新农人代表等参会,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老杨会客厅创始人杨建国担任主持。

  作为由天津市北辰区“互联网+扶贫”原产地探访活动的重要环节,本场对话梳理了北辰与华池之间扶贫协作的进展、方法、成果,分享了原产地实地走访的经验和感受,并针对华池县扶贫、文旅、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提供有针对性、专业化的智库指导,为华池县三农发展再取新作为,也为推动北辰对口帮扶华池再上新台阶,贡献智慧和力量。

  打造扶贫产业协作生态 对口帮扶 “北池模式”

  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地位独特的革命老区,丝绸之路上底蕴深厚的文化特区,是北地江南上特色鲜明的物产富区,甘肃省华池县是国扶贫困县和甘肃省18个干旱困难县之一。

  2017年,天津市北辰区与甘肃省华池县签订对口帮扶框架协议以来,双方在完善协作机制、开展产业合作、实施帮扶项目、拓展协作领域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批批帮扶干部的真心奉献,一个个帮扶项目的落地见效,农村发展条件和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华池县贫困发生率从30.4%下降到0.43%,实现了整县脱贫摘帽。

  华池县副县长邱军在开场致辞中说,从30.4%的贫困发生率,到2019年的0.43%,华池县如期脱贫摘帽,离不开天津北辰区多年的倾力支持。北辰把华池老区的扶贫事业当作自己份内的工作,与华池13万老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产业扶贫、干部交流、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劳务输出等方面建立了长效协作机制,为华池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辰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鞠振强,重点介绍了北辰对口帮扶华池县过程中,打造的扶贫产业协作生态。特别是在产业合作、消费扶贫、劳务协作、人才支援、社会动员、结对帮扶等多方面,北辰区与华池县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扶贫协作机制成效显著,模式日趋成熟。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的同时,也让当地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北辰区商务局副局长李建霞介绍了北辰区消费扶贫的情况,从农田到餐桌、从果园到商超,拉动消费促进华池县脱贫发展。目前已实现东西部扶贫协作华池县产品销售额800万元,带动贫困人口640人受益。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老杨会客厅创始人杨建国对话中表示,全方位交流互动之下,北辰、华池两地已然实现“捆绑式、一体化”发展,对口帮扶的“北池模式”已然成型,也为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贡献了“北池样本”。

  农旅文融合发展 谋求三农新作为

  2020年是华池县脱贫攻坚的巩固之年,也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之年。华池该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打牢扶贫产业生态?对话现场,探访团成员以农旅文为切口,以新农人为通道,展开激烈的头脑风暴,为华池三农谋求新作为建言献策。

  知名历史博主常明瑞用了“震撼”一词,形容考察华池下来的体验。他从保护、开发、利用,以及重点是讲好华池故事对角度,给华池提了不少宝贵的意见。他说,华池县有六处国家级保护单位,还有南梁非遗文化、食品文化等等,应多利用“互联网+”的方式,通过深挖讲好扶贫好故事,做好网上宣传工作。

  知名文旅博主单言建议华池,将华池考古之旅、华池科普之旅、华池非遗体验之旅相结合,作为华池县独具特色的文化之旅,这样能够把华池文旅资源价值真正利用起来。

  中国小康网天津频道总编辑刘国来用颜色来表达此行的最深感受,“从来之前的两色:黄色的土地和红色的精神;到考察后新增两个颜色:蔚色和青色”。他说,华池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没有追求纯粹的数字目标,完美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杨建国重点点赞了华池县扶贫工作中多样的带动机制,包括以“三变”改革为基础,以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多方共赢机制,包括劳务、土地、分红等多种利益共享机制。杨建国说,这使得华池县的百姓真正分享到了脱贫攻坚的红利,享受到了经济社会大跨步发展的红利。

  对话现场,华池县新农人分享了属于自己的脱贫经验,发挥产业优势,开拓市场;采用“扶贫抓产业、产业抓合作社、合作社抓‘331+’”的工作思路,采取政府引导、支部引领、龙头带动、互助合作、联建共赢的运营方式,带着百姓一起携手脱贫奔小康。

  针对现场数位华池县新农人围绕农村电商发展提出的问题,杨建国建议,华池要有“产业电商”思维。杨建国说,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应该坚持“产业电商”的发展思路,从产业端切入电子商务,推动电商与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等地方优势和特色产业的有机融合,夯实电商发展的基础,坚持品牌为要的发展思路。

  中国小康网天津9月27日电

 

拔穷根端上金饭碗 小小沙棘落地成金 华池沙棘搭上天津扶贫“快车”(9月27日 《今晚报》)

生产车间里,务工村民把刚刚生产出来的沙棘汁装箱。 本报记者 史莺摄

或金黄或橙黄的沙棘果,团团簇簇于布满小刺的茂密枝丫间,在这个丰收的秋天,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乔河乡的黄土坡被点缀得一片绚烂。既能有效改变当地生态环境,涵养水土,又能加工成种类繁多的商品,帮农户增收,带动全县经济,作为地球上古老的植物——耐寒、耐旱、耐贫瘠的沙棘,正将自己的根深深扎入黄土地,带着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心愿,向阳而生,落地成金。

颠簸于连绵群山,驱车穿过层峦叠嶂,乔河乡打扮村沙棘林项目基地由远及近。阳光下的郁郁葱葱间不时有金色闪现,“看,那就是沙棘!”华池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主任王明珠捧着一串沙棘果介绍,该县海拔高、光照足、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环境得天独厚,因此沙棘无需化肥和农药,甚至几乎可达到人种天养的程度。“目前,华池县已建成30多万亩沙棘林,去年,我们的沙棘产品搭乘天津市北辰区消费扶贫的‘快车’,端上天津百姓的餐桌。在2019年帮扶资金的基础上,今年北辰区再次支持华池县近1000万元,新建两万多亩沙棘林,这里的百姓都称沙棘林为友谊林。”

“我们村民管你们天津来的干部都叫亲戚,是你们让大家脱贫!”51岁的紫坊畔乡庙沟村村民高建青操着方言对记者说,沙棘是老百姓的一笔财富,每年10月中旬后约两个月的时间都可采摘,一对夫妇一天可采摘300公斤左右,约有600元收入。“我负责收购大家采摘下的沙棘,再卖给沙棘厂,以前收粮每斤赚四五分钱,现在收沙棘能赚一毛钱,一年就能多收入一万多元。不仅我们家脱贫了,村民的采摘热情也越来越高。”在高建青和村民们看来,沙棘果如非人工采摘,便会一直长在枝丫上不掉落,而一旦因人“落地”,就能切实带来看得见的收益。

高建青所说的沙棘厂是华池县甘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农户采摘的小沙棘在这里化身为沙棘汁、沙棘茶等大产业,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金饭碗”。在参观工厂打浆、榨汁、灌装等现代化无菌生产线后,执行董事傅雨萌用“政府的生态树、村民的致富树、人民的健康树、企业的效益树”来形容沙棘给当地生态和经济带来的效益,“公司年效益2000多万元,共有50多名员工,全部是当地贫困户,同时每年固定带贫903户。除以往原有北京、上海、广东等销售渠道外,在北辰区的牵线搭桥下,我们和天津食品集团签订合作协议销售沙棘汁等产品,形成长期合作,帮农户拔掉穷根,造福一方百姓。”(本报记者 史莺 本报甘肃华池专电)

天津北辰区帮扶华池县成立中药材公司荒山变药山 脱贫致富有良方(9月28日 《今晚报》)

种植黄芪18000亩,板蓝根2000亩,金银花1000亩,黑果花楸200亩,黄芩500亩……转变发展思路、调整种植结构,华池县五蛟镇曾经的荒山变“药山”,曾经的贫困户变药农,去年全镇共种植中药材22100亩,年产值达8500万元,年底实现分红468.2万元。种出的优质中药材也不愁销路,在北辰区的牵线下由天津的药企收购,生机勃勃的中草药产业让家门口脱贫不再是梦,黄土地里开出了致富“良方”。

记者走进位于五蛟镇刘家湾村的恒烽中药材苗林有限公司,这里是村民脱贫梦开始的地方。厂区前的土地是片硕大的实验区,种植约65个品种中药材,“这是为实验药材是否适应土壤,选择最优品种后就能在山上大面积种植。”在董事长姚文智的介绍中了解到,他是土生土长的刘家湾村村民,家中因弟弟患肾衰竭而致贫,因此他从小便励志要带领村民找到脱贫致富的新出路。

穷则思变,变则致富。在外打工多年的姚文智带着经验和资金回乡,并于2015年年底在中药材合作社的基础上创建恒烽公司。他说:“目前,公司已带动全县30个合作社,2147户贫困户和1568户非贫困户。通过集中流转村闲置土地2000多亩,建成标准化中药材示范基地,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红,平均每户年底分红约3000元。公司在长期聘用村民作为管理人员的同时,还在播种、采收、田间管理、晾晒、分拣、清洗等生产环节雇用临时工,每年共向贫困户发放100多万元劳务费。”

“北辰区为公司规划发展战略,联系天士力等大型药企收购药材,还帮我们对接药材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此外消费扶贫也已达到50多万元。”姚文智说,公司又投资3300万元,建设集中药材交易、仓储、物流、初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园,10月一期完工,如此便可打通全产业链条,从“输血”变“造血”,实现村民更加稳步增收。(本报记者 史莺 本报甘肃华池专电)

 

天津北辰区对口帮扶两年 甘肃华池县整县脱贫摘帽缘何两年华池脱贫 且看北辰绣花功夫(9月29日 《今晚报》)

  两年前,本市北辰区与甘肃华池县签订对口帮扶协议。目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时,华池县贫困发生率从30.4%下降到0.43%,迎来整县脱贫摘帽。如何短时间实现“山乡巨变”?通过记者在华池五天采访中遇到三位村民的亲身经历,不难发现答案。

  去年,由北辰区帮扶建设的火连湾万只湖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张了。在城壕镇火连湾村贫困户冯聪龙看来,在把贫困户土地、2400只基础母羊等资源充分盘活变资产的同时,包括他在内的120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变成了股东。湖羊售价高但难饲养,合作社就找来专业养殖企业中盛华美羊业,签订托管协议,进行统一的品牌化养殖。“在‘户托社养’的同时,我还来这里打工,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年底还能分红好几千元”,让冯聪龙唯一遗憾的,是患脑溢血的妻子已经过世,“如果她能亲眼看到我和三个娃都脱贫了,那该有多高兴。”

  位于柔远镇的“千亩同心林”,云杉、油松成荫,极目远眺,眼看传统的土黄色被新绿色替代,镇长丁孝华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同心林项目增收方式多种多样,北辰区的帮扶项目真的是用绿水青山为村民换来金山银山。”他算了一笔账:通过退耕还林为农户每亩补助1200元;出售苗木的户均分红达4000元以上;此处务工全部聘用贫困户和当地百姓,每人每天130元工资,如果是夫妇二人都工作,合起来每月收入6000多元;还聘请169名当地贫困户为护林员,每年发放7800元工资和200元绩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村民怎能不脱贫。”丁孝华说。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距南梁革命纪念馆一公里的列宁学校教室里,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这所中国共产党1934年于南梁创办的第一所红色学校,早已完成从最初十余名学生到如今近千名学生、从三孔窑洞到2000多平方米校园的蜕变。在天津援助资金及当地政府支持下,眼下,列宁小学开展三期扩建工作,项目总投资近1.3亿元,规划建筑总面积达23650平方米。“教育是脱贫致富的希望,是彻底斩断穷根的必要手段。”校长方向阳介绍,新址建成后,可容纳超过1400名当地适龄儿童入学,缓解当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紧张的难题。

  短短两年,华池的发展条件和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村民腰包从瘪到鼓起来,“两不愁三保障”不断提升幸福感,离不开一批批天津帮扶干部的真心奉献、一个个帮扶项目的落地见效。北辰区商务局副局长李建霞介绍,华池县已累计利用天津帮扶资金1.028亿元,共实施六大类88个项目,带动农户脱贫增收。

  (本报记者 史莺文并摄 本报甘肃华池专电)

附件文档:互联网+扶贫 宣传报道情况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