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小康工程(天津)
消费扶贫助力受援地精准脱贫的攻坚作用

  关于构建消费扶贫长效机制的天津实践与启示

  王建明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

  于家琦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消费扶贫是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和举措。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关于“组织消费扶贫”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摆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守初心、担使命,对标中央决策部署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扶贫工作开展。特别是在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以消费扶贫行动为抓手,把促进扶贫产品稳定销售作为重点,以天津城市“菜篮子”“米袋子”有效供给和促进受援地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为目的,构建消费扶贫的长效机制,助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消费扶贫再上新水平,走出了一条天津特色之路。

  一、组织宣传动员同步推动,凝聚全社会消费扶贫合力

  天津市坚持把甘肃、河北、新疆、西藏、青海5省(自治区)50个县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任务,列入重中之重,摆到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程,各级领导亲自抓,全市各方全力推进,形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注重公益与市场并重,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并重,平台渠道搭建与创新模式并重,将组织宣传与动员同步推进,将爱心行为与经济行为、消费行为有机结合,激发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积极性,凝聚全社会消费扶贫强大合力,助力受援地从“帮扶输血”向“市场造血”的实质性转变。

  1.营造消费扶贫的良好氛围,激发全社会消费扶贫潜力

  消费扶贫如蚂蚁雄兵,只有注重宣传广泛组织,凝聚全社会力量,万千涓滴凝聚起磅礴力量,让消费成为一种“高尚的消费”。为此,天津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消费扶贫,推动企业开设网上扶贫销售平台,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推广消费扶贫理念,形成“人人参与消费扶贫、人人支持消费扶贫”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天津全社会消费扶贫潜力。河东区积极构建全民扶贫“大格局”,凝聚社会扶贫“大合力”,营造消费扶贫“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的浓厚氛围,以乐享消费扶贫的方式助力对口扶贫地区决胜脱贫攻坚。河北区向全区政府部门发送倡议书,倡导广大党员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消费扶贫献爱心的政治意识、培养党员干部消费扶贫的主动担当意识。

  2.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报道,形成消费扶贫强大声势

  天津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矩阵化宣传报道消费扶贫体系,实现央媒与津媒、主流媒体与都市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融合,造成了宣传消费扶贫的强大声势。特别是天津与今日头条、抖音、新浪微博等新媒体的合作,签署了关于宣传消费扶贫战略合作协议,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密集场所进行张贴宣传扶贫海报,充分利用政府官网、“购天津”微信公众号以及微信群等形式宣传消费扶贫工作。天津推动新浪扶贫办全国运营中心落地,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电商合作上线“天津扶贫馆”,举办“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全国网络精准扶贫论坛,在全国范围探寻“天津路径”。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津云新媒体联合青海、新疆、河北、甘肃、西藏等天津结对帮扶地区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策划录制了《2020全国两会特别节目——脱贫云中云》系列视频访谈节目,梳理总结天津扶贫攻坚的实践经验,为打赢脱贫攻坚出谋划策。此外,在现在消费扶贫渠道的基础上,天津进一步拓展中国社会扶贫网、扶贫832电商平台、消费扶贫智能柜和消费扶贫生活馆等销售渠道,帮助扶贫产品找准帮扶环节和最佳结合点助力受援地脱贫攻坚。

  3.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消费扶贫强大合力

  消费扶贫最大特点就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兼顾了市场的特点和优势,极大激发了广大民众的责任感,促进扶贫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天津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协调社会发动与销售策划一体安排。组织引导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人民团体等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汇聚形成“脱贫攻坚我有责、人人参与献爱心”的强大合力。如天津积极对接天“津洽会”“食博会”“和田地区旅游推介会”“年货节”“百家企业和田行”等重要活动载体,形成固定推介新疆和田地区特色农产品展销平台。东丽区召开动员社会力量、万企帮万村、产业扶贫和消费扶贫工作动员会,积极推动部署本单位本系统本领域的消费扶贫工作,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消费扶贫。

  二、搭建农特产品产销对接平台,打造消费扶贫市场主体模式

  天津不断创新消费扶贫方式,通过“互联网+”消费扶贫、“展会+”消费扶贫、消费扶贫进校园、滞销产品应急认购途径,打造消费扶贫市场主体模式,把受援地特色农产品资源和天津消费市场对接起来,搭建受援地农产品天津销售平台,至去年共实现销售数额为15.87亿元。通过对市场主体协作单位进行补贴,有效了拓宽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打造“滞销产品拓销路,畅销产品再增销”的消费扶贫模式,提高了受援地贫困户收入水平。

  1.打造“政府+基层单位+受援群众+扶贫公众”的市场扶贫模式

  天津通过各种展销活动营造“社会扶贫、全民扶贫”的舆论氛围,凝聚全社会力量,打造“政府+基层单位+受援群众+扶贫公众”的市场扶贫模式,促进消费扶贫的深入发展。天津食品集团发挥自身终端销售建设优势,举办扶贫相关单位内购会、社区扶贫展、扶贫夜市销售展,建立以展销扶贫产品为主的零售终端大型扶贫馆。2019年10月,和平区在金街开设“爱心扶贫·你我同行”消费扶贫市集活动,来自甘肃省靖远、会宁、舟曲等县,河北省承德市以及新疆、西藏等省区的枸杞、大枣、有机土豆等数百种农特产品,吸引市民购买。通过搭建农产品资源展销平台、利用线上线下渠道、组织开展特色展卖活动,全方位助力受援地农产品打开销路、拓展天津及全国市场。

  2.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展卖、经贸平台与旗舰店面一体推进的扶贫销售模式

  天津积极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展示销售,经贸平台与旗舰店面一体推进的消费扶贫销售模式,推进消费扶贫模式多样化。通过举办“津城献爱心、精准助脱贫”消费扶贫大型展销会,利用“津洽会”“民洽会”等各类经贸活动,集中展卖推介受援地优质农副产品。在全市16区的商业综合体、大型超市、机场、龙头商贸企业、农贸市场、街道社区设立140余个消费扶贫爱心专柜、专区、专店,继续推动落实消费扶贫,打通了受援地农特产品供应链条。扶持贫困县及贫困村建设100个电商扶贫站点,助力受援地区因电商扶贫“活”起来、产业因电商扶贫“兴”起来。如依托国安社区渠道,天津直接从甘肃受援地贫困户手中采购后,通过线上网络及线下门店在天津销售,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扶贫服务平台。天津线上协助和田地区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建设,东三县建成农村电商网点192个。进一步强化与新华数讯、疆里疆外等电商平台和多兴庄园合作,实施电商平台+村级合作社+农户的三级销售模式,建立和田至天津网上直供直销物流配送体系,扩大在津网上销售规模。在对口支援区商贸综合体或大型批发市场每年举办1至2次和田地区特色农产品展销推介会,助力和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3.打造非常态应急消费扶贫机制,建设常态援受双方产销一体化平台

  天津积极摸清受援地农产品“卖难”和“滞销”的数量与品种,建立非常态应急消费扶贫机制,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受援地农产品“卖难”和“滞销”的燃眉之急。如西青区在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为新疆于田县解决大枣、核桃等农产品滞销问题,2019年开展“景泰西瓜进西青”活动,为甘肃景泰县解决83万斤硒砂西瓜滞销问题。今年受疫情影响,餐饮、交通、物流等行业相继受到不小冲击,同处一条产业链的农特产品也面临销售难题。静海区帮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甘肃镇原县苹果、肉兔等农特品滞销问题,保护镇原农民利益不因疫情受损失。2020年前4个月,武清区帮助采购静宁县、泾川县滞销苹果3.4万箱,共计330万元。除建立非常态应急消费扶贫机制外,天津还创新消费扶贫模式,重点建设常态援受双方产销一体化平台,推动消费扶贫长效机制建设。采取“旗舰店+农批市场+示范店+连锁超市+菜市场”的5级实体店销售模式,在全市设立201个农超扶贫爱心专区、专柜和菜市场销售专区。利用线上线下销售资源,打造“龙头企业+合作社+菜市场”销售模式和“本地商超+高端会员”的会员制销售模式。如宁河区建立会员制订单消费模式,发动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及区内企业高管订购来自甘肃榆中“高原夏菜”,以每周一次配送到家。2019年宁河区共计1900多人加入高原夏菜会员,成为助推榆中县贫困户摘帽的强力基点。2018年,西青区政府财政投资300万元,在王顶堤红旗农贸批发市场内改造建设了1000平方米的对口帮扶地区优质农产品绿色通道,对接新疆于田县、甘肃省麦积区和河北省平泉市的特色农产品,解决三地农产品销售不畅问题。

  4.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与受援地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

  天津积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与受援地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对从事消费扶贫活动的市场主体开展宣传推广、升级改造、物流配送、拓宽渠道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补贴。在韩家墅批发市场、金元宝批发市场、金钟批发市场设立了扶贫产品专区,并鼓励商户批发销售甘肃、青海、新疆、河北承德等地农特产品。在和平区贵阳路菜市场,河西区大梅江菜市场、天塔菜市场、河东区大直沽菜市场、津南区星景苑菜市场设立了扶贫农产品专柜。推动重点批发商户与受援地一对一帮扶,为受援地特色农产品拓宽销售市场。鼓励我市餐饮服务企业、批发零售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与受援地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静海区发动区富仁板带、海吉星、爱玛科技等87家企业负责人深入甘肃镇原县开展结对帮扶工作。鼓励百业、百货公司、多兴庄园、海吉星、范庄子批发市场等企业积极响应扶贫号召,参与到大扶贫格局中来,成立了多家扶贫产品旗舰店,为镇原县建立了消费扶贫的重要链条,开展了扶贫产品进商场、进机关、进线上“三进”活动。南开区在天红菜市场中心展区建立“甘肃庆阳·庆城农特产品展销中心”,设有8个免费展台,销售庆城农特产品。

  三、深挖消费潜力,多措并举推动消费扶贫提质增效

  天津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把脱贫攻坚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相融合,深入挖掘本地消费潜力,从生产和消费两端发力,突破了受援地农产品销售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重构了消费扶贫的市场竞争力,多措并举推动消费扶贫提质增效。

  1.提升扶贫产品品牌效应,推动受援地农特产品更好地“走出去”

  天津通过传统协议与店销的消费扶贫、“互联网+”消费扶贫、“展会+”消费扶贫、“高校+”消费扶贫等多种途径,提升扶贫产品品牌效应,推动受援地特色农产品更好地“走出去”。天津市第9批援藏队助推消费扶贫升级加力,积极协调天津食品集团以“小组团”形式,助推受援地打造西藏昌都特色扶贫产品集散平台,提升企业运营、产品开发、营销策划、物流运输等方面工作水平,促进更多昌都特色扶贫产品走出去,带动更多特色产业发展实现提质增效。天津开展新疆和田名特优产品扶贫展销推介会,倾情打造和田名特优大礼包“和田礼物”,把社会的爱心汇聚成助力和田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推动甘肃特色餐饮企业到天津发展,支持兰州牛肉面在津发展,推动特色餐饮与本土餐饮相结合,打造品牌示范店、旗舰店。武清区设置受援地特色农产品体验店,在商超、集贸市场、社区菜市场设置扶贫产品销售专柜。组织受援地企业来武清参加农产品展卖会,“中国•围场农特产品(武清)推介会”活动,引导市民增进对受援地特色产品的认同与影响力。通过政企合作,武清区进一步规范当地种殖户、农业合作社种植、收储、分拣、包装等流程,并采用“双商标”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培育打造本土品牌,提高销量,有效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

  3.提升受援地区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持续供给能力

  天津鼓励本地的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商企业、大型超市与受援地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等模式,在受援地建立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规模化组织化,增强农产品持续供给能力。同时,又加强受援地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管,从源头管控食用加工农产品质量。如红桥区在发动区内企业、单位集中采购对口帮扶地区农特产品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当地产品特点,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帮助受援地打造品牌产品,拓展线上线下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促进当地企业、群众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实际收益,助力脱贫致富。西青区在全市首创出“订单式”预约消费模式,打破了以往农产品未到丰收季节无法采购的瓶颈,根据季节随时发货。

  3.挖掘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旅游+消费”扶贫模式

  天津积极组织力量,深入挖掘受援地历史、地域、民俗文化资源,规划旅游专线,开通旅游专列、旅游航班,已开设天津与新疆和田、青海黄南、河北承德及甘肃甘南、景泰等17条旅游线路。2019年5月,西青区首批旅游消费扶贫示范团共150人自费赴甘肃景泰。不久,西青区又多次组团赴景泰县,积极构建“文化旅游+消费扶贫”新模式,拓宽景泰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同年8月开通首趟“津和号”专列赴新疆,以京津冀三地联动,加强旅游产业协作互助,进一步推动“旅游+扶贫”新模式的运行,带动新疆当地经济发展。武清区借助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通武廊”(武清)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等展会和微信公众号,积极宣传推介受援地旅游资源。积极援建了围场县哈里哈乡民宿、江达县雪巴祥水山庄和卡贡乡文化产业基地等旅游项目,搭建发展载体,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

  四、推动结对帮扶,打造政府采购受援地产品和服务模式

  天津积极推动结对帮扶,通过补贴支持展销展卖、补贴降低物流成本、资助电商平台培训等举措,积极引导消费需求主动对接受援地产品和服务。采用线上线下一体,政府采与市场批联动机制,组织受援地农产品集中供应天津市场,组织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等集中采购受援地农特产品和服务。

  1.主动对接精准施策,帮助受援地打开天津及全国市场

  为摸清受援地的实际情况,对扶贫工作进行精准施策,天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率天津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青海黄南、甘肃、西藏昌都、河北承德、新疆和田等受援地区,上高原、进深山、入农户,访贫问苦考察援建项目,与当地干部深度对接,为脱贫攻坚把向定标。天津充分发挥各机关帮扶组与帮扶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当地特色农产品拓宽销售市场,以消费扶贫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天津会同受援地区参照“地理标志产品”打造链接贫困户的统一标识扶贫产品,打开国内外市场。为加快受援地甘肃合水县农特产品销售,红桥区以当地销售市场为基础,搭建周边多城区以及北京的销售平台,推广合水县农特产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农特产品“销售难”问题。此外,还对接北京工商联、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全国总工会等国家机关,组织开展“合水县直销产品消费扶贫推介会”,加大合水县农副产品营销力度,提高合水县特产的知名度,并推进企事业单位采购当地贫困户滞销的农副产品,多渠道开拓产品销路。2020年7月,宝坻区通过劝宝超市的销售渠道助力甘肃武山县的新鲜蔬菜,进入北京的叮咚买菜、盒马鲜生、每日优鲜等超市,直接带动武山县300多户种植户增收。

  2.深化结对帮扶力度,形成强大帮扶合力

  天津市16个区与新疆和田、西藏昌都、青海黄南、甘肃、河北承德50个贫困县开展结对帮扶,286个乡镇与受援地303个乡镇、227个村(社区)与受援地234个贫困村结为帮扶对子。在帮扶过程当中,天津结合受援地庆阳市各县特点,各区在精准扶贫上聚焦发挥当地农产品优势在消费扶贫上用力,通过协议销售、网销、展销、店销等多种途径为天津群众提供优质农特产品,特别是把农特产品旗舰店开进了天津市,为庆阳农产品外销打造了一个黄金平台,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新渠道。天津滨海新区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深化结对帮扶力度,形成强大帮扶合力。辖区10个街镇组织了23家企业到黄南州、张家川对接帮扶需求,特别是采取“一企帮一村”等多种形式,与受援地130个深度贫困村结对帮扶。来自武清区的援甘干部,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通过苹果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2017年宁河区与榆中县建立结对帮扶,推动区供销合作社与榆中县加强产业合作交流,拓展榆中高原夏菜的销售渠道。

  3.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组织受援地农特产品采购

  天津组织各党政机关、各大专院校、医院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多种形式向受援地定向采购农特产品活动。市商务局与甘肃商会签署了60万元的购买协议,发动全局党员干部职工、机关工会、机关食堂积极采购扶贫产品。市国资委与市公安局联合举办“天津市公安系统消费扶贫产品专场展销会”,市公安局在“五一”期间二宫扶贫展销会期间组织公安干警2467人参与了采购。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通过扶贫产品进市政府机关内部超市、机关食堂,在机关大楼张贴宣传海报等方式助力消费扶贫工作。市司法局借助机关食堂购买受援地区扶贫产品。市交通运输委充分发挥高速公路服务区平台优势销售受援地区景区门票,对符合要求的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免收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

  2019年,西青区在区机关食堂和区农委食堂连续举办两场“受援地优质农副产品品鉴会”,利用线上平台开设消费端口,全区224个党群服务中心建立对口帮扶农产品货架服务点。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让西青广大干部职工品尝到了异域佳肴,激发大家参与消费扶贫的主动性,同时又推动了受援地农产品进街镇进机关进学校。天津城建大学积极联系对口支援地甘肃榆中县,对接榆中永红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为食堂采购扶贫产品。从2019年10月底起,10吨来自受援地榆中县的土豆陆续出现在学校食堂餐桌,所有扶贫专项农产品由学校食堂各窗口平均分配、制作、售卖,使师生每次就餐都成为对贫困地区的捐助和支持。

  4.开展消费扶贫“三进”活动,从基层、机关拓宽扶贫产品销路

  天津大力开展受援县扶贫产品进机关、进商超、进食堂的“三进”活动,动员各区各单位使用预留财政资金,通过食堂采购、工会福利、慰问活动等形式优先采购受援地农特产品。武清区组织全区干部职工,在“武清味道”电商平台购买受援地区消费扶贫产品。积极推动大型企业与受援县达成长期合作,定向采购扶贫产品,鼓励广大民众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扶贫产品和服务。静海区借助线上线下多种销售渠道,搭建各类展销平台,拓宽受援地甘肃镇原县产品的销售渠道。百业、百货公司、多兴庄园、海吉星、范庄子批发市场等企业积极响应扶贫号召,参与到大扶贫格局中来,成立了多家扶贫产品旗舰店,为镇原县建立消费扶贫的重要链条,开展了扶贫产品进商场进机关进线上“三进”活动。河东区坚持“消费扶贫从社区开始”的工作思路,让社区市场和对口扶贫地区有效对接,不断探索创新消费扶贫新模式、新路径、新经验,搭起了一座座决胜脱贫攻坚的“同心桥”。

  五、找差距补短板,探索建立消费扶贫长效机制

  消费扶贫就是通过市场手段,强化市场导向、发挥市场作用是实现消费扶贫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天津按照消费扶贫“升级加力、多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的要求,不断寻找差距补齐短板创新招法,推动消费扶贫行动落地见效,探索建立消费扶贫长效机制,创造出“天津品牌”。

  1.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合作社”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天津以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规模化组织化水平,探索建立长效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常态化的产销对接平台,以消费扶贫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天津市津南区扶持成立的七代志-津承维康公司“农晓时”天津平台这一模式,使扶贫从一时一刻的“讲情怀”转变为可持续的多方共赢,将爱心行为、慈善行为与经济行为、消费行为有机结合。2015年,受援地隆化县晨晓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销售额为5万元,农晓时以市场化的方式,帮助其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驱动业务发展,仅2019年前9个月,通过津南区的帮扶,销量已经突破100万。天津天士力集团将“企业+基地+合作社”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成为“政府+龙头企业+贫困户+基地+合作社+银行+保险”的全价值链扶贫模式和“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扶贫车间模式,带动3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带动近2万农户,极大促进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壮大了受援地经济发展。

  2.积极探索消费扶贫“云签约”活动,直播带货脱贫

  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天津积极探索消费扶贫新举措“云签约”活动,直播带货脱贫,将受援地农畜牧产品“卖难”和“滞销”问题与保障我市农特产品供应相结合。此次主题为“津城献爱心、精准助脱贫”消费扶贫“云签约”活动,天津市16个区的53个单位与甘肃省34个县的110个扶贫产品供应商共签约采购金额5.72亿元。“云签约”仪式上还发布了“老乡别急,我们帮你”消费扶贫直播带货系列公益活动,从今年5月至12月,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各主流媒体知名主持人将联合全市各区主要负责人,开展对口帮扶地区扶贫商品的专场直播带货,通过“连麦”的方式邀请受援地区全面展示、推介农特产品。此次“云签约”活动,坚持政府搭台与市场销售联动,汇集了政府机关、社会组织、电商企业、商贸公司等各方力量,共同探索创新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消费扶贫新模式,将推动建立起扶贫产品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的长效机制。今年6月,河西区在京东集团的大力支持,联合对口支援的甘肃省崆峒、庄浪、卓尼三地,打造“津诚所至,协作同甘”东西部协作电商产业节,探索实施“互联网+消费扶贫”的创新模式。河西区为此次电商产业节,认真调研梳理出70多款适合直播带货销售的扶贫产品,指导入驻京东特产馆、POP店、京喜等电商平台进行线上销售。邀请女排冠军、央视主持人、扶贫企业家、草根达人等知名网红IP开展花式带货和“百位达人直播带货PK赛”,从特色产品、地方文化、风景名胜、人文历史等方面为三地宣介赋能。其中“女排冠军公益直播首秀”和“冠军来了 女排天团直播首秀”活动成为电商产业节的亮点,三场直播吸引806万网友参与,实现直播销售520万元。十天的时间各平台累计销售超过20多万单,销售额达到1037万元,为受援地优质产品走出产地搭建广阔平台,也为疫情中滞销的产品打开销售渠道贡献力量。

  3.发挥示范企业引领作用,形成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联

  天津以市属集团、大型流通企业、电商平台等为重点,发挥示范企业引领作用,培育消费扶贫示范企业,重点开展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供应链服务、生产基地建设,利用物流配送体系形成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联动。天津食品集团坚持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开展产业扶贫,将扶贫产品市场化、标签标注规范化、食品安全底线化的产品标准,以专业的营销理念协助受援企业和产品的市场化,增强扶贫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贫困户稳步脱贫。它们在新疆和田、河北承德分别投资建设百万只肉羊项目,改良羊种重点发展肉羊全产业链,带动当地农牧产业转型升级;在西藏昌都投资建设阿旺绵羊胚胎技术中心,进行保种育种、提纯复壮;在甘肃甘南帮助当地深度挖掘芫根产品价值,投资建设芫根榨菜生产加工项目,带动当地芫根种植产业。这些措施打通天津与帮扶地区商品流通渠道,大力推进消费扶贫,促进两地商品流通,服务两地人民。

  4.加强消费扶贫工作保障机制建设,形成扶贫合力

  作为全市消费扶贫工作的牵头部门,市商务局成立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理顺工作关系、厘清工作职责,形成了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有力推动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的开展。按照“各区吹哨,部门报到”的要求,坚持“保存量,扩增量”,积极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消费扶贫,助力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天津以区域为主体落实目标任务。推动各区采取“条块结合”的方式将任务指标分解到各街、镇、功能区等单位进一步细化分解,以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组织党员干部纷纷献出一份爱心购买扶贫产品。西青区张家窝镇与景泰县草窝滩镇是东西部扶贫协作“携手奔小康”兄弟乡镇之后,组织动员该镇所辖各村采购景泰农产品,助力景泰农产品销售。

  总之,天津的消费扶贫从生产和消费两端发力,突破了受援地农产品销售的痛点、堵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全市各区、各部门以及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凝聚全社会消费扶贫强大合力,实现从“帮扶输血”向“市场造血”的实质性转变。天津的这种消费扶贫模式,推动了我市消费扶贫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使贫困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富裕之路,为国家的扶贫战略和扶贫目标实现提供了有效的落地模式,为全国的脱贫攻坚工作贡献了天津智慧,值得各地区借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