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小康工程(天津)
关于深化天津与甘肃对口帮扶, 推动东西协作扶贫攻坚的调研报告

关于深化天津与甘肃对口帮扶,

推动东西协作扶贫攻坚的调研报告

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 王双

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要求,即将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全过程,尤其是通过创造性开展调查研究获得教育实效,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聚集点和关切点,我所采取集中调研的方式就天津对口帮扶甘肃精准扶贫进行为期五天的调研。

一、关于天津对口帮扶甘肃精准扶贫的调研过程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始于1996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大战略、大布局、大举措,对消除绝对贫困、缩小地区差距、促进落后地区共享发展成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自2016年开始,鸿忠书记和国清市长每年都率团赴甘肃考察调研对口帮扶情况。今年6月,鸿忠书记再次率团调研。近日,甘肃省委书记林铎率团回访,双方就今年聚焦目标、升级加力,持续推进五大“精准”工程,实施多层全覆盖、有限无限帮扶举措,推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进一步明确和深化。

在我市对口帮扶脱贫攻坚战最深入的时间节点,我所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赴甘肃省考察脱贫攻坚和天津对口帮扶情况。调研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座谈交流、实地考察和入户走访。

调研组在甘肃社科院、甘肃省国家开发银行、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进行座谈,深入了解交流目前甘肃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难点,精准扶贫的主要方式及存在的问题,天津对口帮扶甘肃工作的进展、成效和障碍等。

调研组赴甘肃省东乡县龙泉镇拱北湾村和高山乡布楞沟村,榆中县李家庄田园综合体和康源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进行实地考察。龙泉镇拱北湾村主要扶贫举措是易地搬迁和扶贫车间,高山乡布楞沟村是资金、交通、产业、生态、教育、医疗等全方位扶贫的典型。调研组深入到乡村、农户、项目、企业,通过实地观摩、观看展板、听取介绍、座谈交流、与工作人员交谈等形式,全面了解当地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等工作开展情况,并走访贫困户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甘肃社科院座谈交流现场

二、关于天津对口帮扶及甘肃金融扶贫的进展与成效

(一)天津对口帮扶地区——榆中县建设田园综合体的情况

调研的重点是天津对口帮扶地区榆中县建设田园综合体,即宁河区“携手奔小康”的东西扶贫协作单位、东西对口帮扶精准帮带贫困农户产销对接基地建设情况。依托天津及宁河区资金、市场优势,在高效利用天津帮扶资金直接注入合作社、帮助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同时,积极推动全县特色农产品直供天津中高端农产品市场,全面抓好资金帮扶、产业发展、市场销售、物流衔接、品牌打造五大产业发展关键帮扶措施,探索东西分工协作对口帮扶的“宁榆模式”。

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交流,调研组一致认为,要充分发挥县农技协、合作社带头引领作用,发展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是一条加快实现现代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道路。

1.李家庄田园综合体

李家庄田园综合体是全国首批八家田园综合体试点之一,位于榆中县城关镇李家庄村,计划总投资22.7亿元,规划面积9525亩,项目规划经历了“1+3+X、1+4+X”等发展模式探讨,并最终确定了“1+3+2+X”(即核心引领区+示范带动区+辐射发展区+择优推广区)的发展模式。项目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将李家庄田园综合体打造成集“特色果蔬种植、农产品生产交易、乡村旅游休闲、田园娱乐体验、生态养老居住”等为一体的复合型田园综合体,同时引领带动毗邻的分豁岔村、上蒲家村、朱家湾村三村共同发展,形成田园综合体共同体。项目按照烂漫花海区、李家庄特色风情小镇、智慧农业生产区等10大功能区域规划布局,全力打造智慧农业种植、千亩观赏花海、特色餐饮、农耕博物馆等46个业态。

 

李家庄田园综合体榆兴农庄二号园区观赏花海及改造中的民居

目前,已建立“甘肃栖云田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县田园综合体指挥部成员单位+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管理模式,并与“三变”改革紧密衔接,通过对建设用地、耕地及资金进行整合,着力构建“最低生活保障(土地流转费)+土地配股分红+众筹分红+单个项目控股分红”的“四级分红”模式。该项目致力将李家庄田园综合体建设成农民致富的实践基地、市民向往的乡间田园、乡村旅游的首选目标、农村社会治理的试验田、现代高效农业的展示区、城乡居民融合包容的示范地、青年创新创业的孵化器。

李家庄田园综合体榆兴农庄一号园区大棚及智能控制平台

2.康源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

康源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位于榆中县城关镇三角城村,有员工120人,占地近1000亩,是集特色高原夏菜育种种植、收购加工、冷链配送、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田园综合体。

按照榆中县“1+3+2+X”田园综合体建设规划,甘肃康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依托城郊优势和绿色有机农产品优势,在市区打造榆中农特汇自营超市专柜和直营店5家,实现合作社、农户及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多赢”。推广“基地+农户”模式,以田园综合体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建设高效钢架冷棚2000座,有力地推动了榆中高原夏菜创业转型升级。依托“三变”改革,成立康源农业合作社,盘活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带动832户农民参与农村“三变”改革与高原夏菜产业发展,增加农户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户均增收2000元。

康源集团连市场建基地带农户展示牌

2018年,康源公司与韦营乡6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联动机制,通过将天津帮扶资金注入康源公司,由公司每年按照注入资金总量的10%,对66户贫困户进行分红,公司建立帮扶扶贫车间,建设66座钢架大棚供韦营乡6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种植,户均一座,帮扶贫困户增收。

天津对口帮扶精准帮带贫困农户产销对接基地

康源经验成效显著,在榆中县得到大力推广。榆中县按照“引导、示范、扶持、推广”的发展方式,在全县12个乡镇建成12个占地300亩绿色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总面积达到3600亩,通过由当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牵头负责种植管理,每个基地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发展绿色蔬菜产业,并解决周边村民200余人就业,全县12个基地共带动230余户贫困户以及2400余名周边村民走上绿色蔬菜产业发展道路。2018年末,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7000多元、人均务工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同时,在贫困山区马坡、新营、甘草店、龙泉等乡镇精准帮带150户贫困户和350户农户建设高效钢架冷棚1000亩,使当地蔬菜种植从一年一茬增加到一年两茬,带动户均增收10000元,人均增收3000元,有效加快了南部山区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目前,在资金帮扶基础上,宁河区积极开展榆中县高原蔬菜的销售、推广、运输和配送工作,通过实行点对点帮扶、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帮助当地解决销路不畅的难题,促进对口帮扶、精准扶贫达到新水平。

(二)甘肃金融扶贫工作亮点

2018年末,甘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总量2510.49亿元,位居全国前列,甘肃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得到了国务院人民银行总行及省委省政府高度肯定。甘肃省国家开发银行和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主要致力于以金融为抓手推动精准扶贫,重点工作包括:

1.推动“三方联动”,构建金融扶贫新机制

一是财政金融联动。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推动地方政府累计筹资150多亿元为扶贫领域建立起多层次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其中为推动特色产业贷款投放,2018年设立了100亿元的特色产业融资担保基金,撬动银行三年投放特色产业贷款1000亿元,有效发挥了财政信贷联动效应。二是政府责任联动。为防范化解金融扶贫领域潜在风险,提请省委省政府将金融扶贫工作纳入基层党政班子考核,明确县区政府对扶贫小额信贷工作责任制。

2.突出“三个聚焦”,打造金融扶贫新模式

一是聚焦深贫地区,制定专项扶持政策措施,探索建立金融扶贫工作清单,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农户和扶贫项目基本实现“应贷尽贷”。二是聚焦产业扶贫,探索建立扶贫经营主体主办银行制度,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对接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加大产业扶贫贷款投放,创新推出20多种产业贷款新产品、新模式,其中定西的“蓝天模式”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并作为产业扶贫典型模式向全省推广。三是聚焦贫困农户,通过政策性担保、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等方式,创新发展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惠农贷款、“双业”产业贷款和精准扶贫小额贷款等多个投放量大、惠及面广、在全国较具影响力的扶贫小额信贷产品。

赴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和人民银行兰州分行学习交流

三、天津对口帮扶甘肃精准扶贫存在的主要障碍

通过为期五天的调研,深入到具体项目、企业和农户,通过实地观摩、观看展板、听取介绍、座谈交流、与工作人员交谈等全面了解精准扶贫及对口帮扶情况,一方面看到了天津对口帮扶在助力甘肃脱贫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深切感受到存在某些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

一是产业承载能力弱。“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临夏脱贫看东乡。”调研组走访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堪称“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对企业帮带贫困户脱贫致富模式进行随机走访、了解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发展意愿后发现,目前甘肃脱贫最突出的障碍在于产业基础普遍薄弱,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有效承接金融资源的扶贫产业、企业载体不足,这一问题在深度贫困地区尤为突出。

二是财政资金撬动力不强。2019 年第一批天津帮扶资金68750万元已确立分配标准,并明确了重点使用项目。但是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面临较高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融资成本也比较高,需要财政资金撬动引导。目前的突出困难在于扶贫资金条块分割。主要是扶贫资金条块化、碎片化现象突出,基层整合难度较大,同时配套机制建设滞后,尤其是农村土地、农房、林地、农机具等生产要素评估确权、流转处置等基础配套机制不健全,影响了资金投放的后续效应。

三是扶贫项目甄选难度大。作为扶贫主要方式,扶贫车间采取“政府+企业+贫困户”的形式,发挥了很好的带动效益。但在实际运行中,扶贫车间还存在项目选择困难,高效项目资源对接不到位,收益率比较低的问题,很可能“扶农不扶贫”,难以发挥扶贫车间的应有作用。

四是保障监督有风险。尤其是扶贫车间,对引入的扶贫车间建设企业,经济实力、经营能力评估不深不细,收益安全存在风险,贫困人口权益保护不健全,产权归属不清等问题,实现“扶贫车间”经济运行效应和扶贫效应“双保障”还需强化后续的评估和监督。

五是内生动力不足。由于深度贫困地区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特别是“两州一县”部分群众受语音交流制约,外出打工机会少,缺乏增收渠道和门路,自我发展、自主脱贫的信心不足。同时,一些地方简单发钱发物、送钱送物,有的“一发了之”“一股了之”“一兜了之”“一贷了之”,某种程度助长了争当贫困户、不愿意脱贫的现象。甚至个别户为了当贫困户,与父母分家,不赡养老人。

四、进一步强化津甘扶贫协作、推动天津对口帮扶的主要建议

要更好发挥天津东西部扶贫协作效应,还须细化、完善、创新帮扶机制,实现“供给”与“需求”良好对接,关键还在“精准”,确保各项扶贫协作资源都为甘肃贫困地区接得住、用得好。

一是群策群力切实提升产业扶贫效果。建立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扶贫经营主体信息共享机制,通过政策导向评估、考核等手段督促引导扶贫资金优先支持带动贫困户增收、吸纳贫困户就业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金融扶贫和产业扶贫融合发展,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切实用好帮扶资源,创新帮扶方式,提高帮扶成效。抓紧对接已确定的年度帮扶项目,统筹抓好资金使用、人才交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动员社会参与等“六大任务”,把每个方面的工作都细化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探索天津企业家一对一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方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以对口帮扶成果为基础,面向在甘肃的津商开展产业招商,有效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探索举办“天津·甘肃东西部扶贫协作招商推介会”,搭建天津企业家与甘肃扶贫对口帮扶县市政府对接招商项目平台。深入创新推进“消费扶贫”,拓宽贫困地区特色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通过“互联网+”消费扶贫、“展会+”消费扶贫、消费扶贫进校园等途径推动甘肃特产更好“走出去”,“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是积极牵线搭桥,实现优质项目资源对接。大力鼓励引导有发展前景、劳动密集型分散加工生产、用工形式灵活、适合到村建厂设点的农产品加工、手工工艺、来料加工等投资少、见效快、能够直接收益项目,到村建设就业扶贫车间,开展就业扶贫。探索就业扶贫车间项目化运营,借鉴PPP模式,将“扶贫车间”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电商、产业扶贫项目积极对接,建立合作联盟。为确保就业扶贫车间尽快落地生产,贫困人口尽快受益,尽快脱贫,在资金投入上,可采取企业出大部分、政府帮扶单位捐一部分、村子出一部分、财政补一部分的方式。积极为就业扶贫车间排忧解难,制定针对就业扶贫车间的专项贷款政策,对建设就业扶贫车间的企业根据吸纳贫困人口情况实行贷款免息或贴息,调动企业积极性,支持扶贫车间建设。

四是加大经济合作力度,加强与对口地区开展经济协作。加大鼓励各类企业到深度贫困县投资兴业的力度,加快建办扶贫车间,持续推进“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共同开发贫困地区资源,促进产销有效对接,带动贫困地区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加大劳务对接力度,组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让他们直接感受现代生活,接触现代文明,促进观念转变,激发内生动力。

五是强化资金监管。全面加强扶贫项目资金使用和后续监管工作,完善扶贫资金监管体系。加快建立扶贫资产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扶贫资金的监管主体、权属关系和受益群体,有效防止资产闲置浪费、收益不高等问题,坚决防止扶贫资产流失,确保大量扶贫资金长期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