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小康工程(天津)
市档案馆(市方志办)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

市档案馆(市方志办)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

1、2020年,天津市坚持“升级加力、多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工作思路,助力对口地区50个结对贫困县、335.65万贫困人口脱贫摘帽。

2、天津市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制定《天津市高质量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助力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20年实施方案》,明确5个方面72项具体任务,细化分工,压实责任,形成工作整体合力。

3、制定出台《天津市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天津市关于助力受援地区建立防止返贫帮扶机制的实方案》等文件3份。

4、2020年3月8日召开市领导小组扩大会暨全市脱贫攻坚动员部署会,部署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

5、市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领导小组分别与各区、各成员单位和各前方工作机构共60个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

6、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组团式”支援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师徒结对、学科教研、业务指导、学术交流等方式,加强高层次骨干人才、基础临床医学人才及青年教师培养。

7、依托市区两级党校、南开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各类培训机构等,采取远程教学、送教上门、来津培训等方式为受援地培训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超过1万余人次。

8、坚持将人代会预算草案审议通过立即拨付作为一项工作原则,第一季度将29.82亿元帮扶资金全部拨付到位,在资金增幅、拨付时间上位居全国前列。下半年追加财政帮扶资金2.32亿元,全年累计拨付32.3亿元

9、印发了《关于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地区挂牌督战工作的通知》,出台了督战县细化方案,制定了“一村一策”帮扶细则,形成了“1+2+46”挂牌督战工作体系。

10、累计向3个挂牌督战县投入财政资金4.52亿元,同比增长11%,高于全市县均水平16%,实施项目43个,向乡镇基层倾斜布局的项目占比95%,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的占比达98%。动员社会力量286家,累计向挂牌督战村捐赠资金物资3686.48万元。

11、采购3个挂牌督战县农副产品7687.28万元,其中,直接采购挂牌督战村农副产品2466.87万元,实现村均53.62万元。

12、对解决挂牌督战村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企业、扶贫车间、中介机构,给予额外资金补贴,明确劳务服务站优先为挂牌督战地区提供用工信息、岗位对接等服务,拨付就业补贴资金386万元,为3个挂牌督战县解决就业1.65万人。

13、动员企业、商协会、基金会、市级部门、村(社区)等228家社会力量与深度贫困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299对,实现了每个村至少有5家以上的帮扶力量。

14、坚持到县财政帮扶资金50%以上用于支持发展特色林果、畜养殖、乡村旅游、民族手工、科技大棚等特色产业。实施特色产业帮扶项目350余个,涉及资金近12亿元。

15、精心组织“津企陇上行”“津企承德行”“民营企业西部行”活动,全力打造天津产业帮扶新模式。“津企陇上行”得到国务院扶贫办肯定,指出“‘津企陇上行’活动已成为津甘扶贫协作的新品牌,推动了产业发展,促进了就业增收,带动了更多企业参与脱贫攻坚,促进了东西部互通有无。”

16、制定出台《天津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战略合作产业目录和项目库》《天津市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产业帮扶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等激励政策举措,设立4000万元产业帮扶专项资金,对落户受援地区的企业给予奖励扶持和补贴优惠。

17、疫情期间,累计向13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扶持资金1300万元,帮助10多家企业纳入国家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帮助600多个扶贫车间和扶贫产业项目第一时间复工复产。

18、全年举办扶贫专场招聘活动112场,提供就业岗位6.3万个。

19、全年共帮助贫困劳动力来津就业3294人,同比增长73%;输转到其他地区就业44040人,同比增长29%。

20、全年组织技能培训514期,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19119人次;支持建设扶贫车间499个,开发公益岗位4760余个,帮助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25632人(甘肃21662人、承德3970人),同比增长24%。

21、举办“津城献爱心、精准助脱贫”消费扶贫大型展销会、消费扶贫“云签约”“直播带货”、原产地探访活动等系列活动,利用“津洽会”“民洽会”等经贸活动,通过补贴支持展销展卖、补贴降低物流成本、资助电商平台培训、线上线下一体,展卖推介对口帮扶地区优质农副产品,累计完成消费扶贫19.75亿元。特别是4月28日成功举办消费扶贫“云签约”活动,开设会场94个,组织218家企业及社会组织以云端签约的形式共签署合作及采购协议204个,采购消费扶贫产品金额13.25亿元。

22、积极推进消费扶贫“三专一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大型农贸批发市场、商超以及全市上百家对口地区农特产品销售门店的作用,在津大型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设立消费扶贫专区专柜专店,促使更多优质、有机、无公害农特产品供应天津市场,丰富城市“米袋子”“菜篮子”。

23、2020年累计在市级以上主流媒体播发报道各类扶贫新闻3000余条次,其中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人民网、光明网等中央媒体报道400余条次。

24、组织开展“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面小康”主题征文活动,征集扶贫作品500余篇,并在学习强国平台集中进行展示展播。参加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主题征文,天津市1个微视频获全国一等奖、1篇文字类征文获全国二等奖。开展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天津市2名个人、1个集体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出天津市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先进集体71个、先进个人52名。

25、实施“手拉手”结对帮扶工作,天津市16个区共有928所中小幼学校与受援地区2095所中小幼学校建立“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关系。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建立19个少数民族地区骨干教师实践研修基地。

26、设立内高班学校18所,在校生4911人,内职班342名、中职滇西班924名。2020年民族班中职毕业生中有28%学生升学,72%学生返乡或在天津就业。

27、组织天津市二级以上医院与甘肃、承德39个贫困县120家县级医院结对帮扶全覆盖。推动天津21所医院“组团式”帮扶新疆和田、青海黄南州、甘肃甘南州人民医院。结对全覆盖帮扶开展以来,培训受援单位医务人员26913人次,接受受援医疗机构来津培训526人次,新建临床科室15个,开展新适宜技术132个,开展新项目107项。受援地区县级医院门急诊量平均增幅11.7%,住院量平均增幅12.9%,手术量平均增幅13.8%。

28、推动微医数字流动医院建设,在甘肃、承德13个县、89个乡镇、159个行政村建设微医互联网医院,配置数字流动医院32辆。携手微医集团于除夕夜上线天津微医互联网医院,天津市190多名专家与全国1500余名呼吸科、感染科专家在互联网医生开通远程门诊,为天津市对口地区以及全国的老百姓提供一对一在线咨询、远程诊疗等服务。

29、实施会宁县残疾人养殖扶贫项目,投入500万元资金,其中的450万元作为当地250户持证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入股股金,让他们每年大约分红1800元;同时剩余的50万元资金作为一次性投入,由乡镇党群创业互助会负责组织本乡镇参与入股的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及特殊困难残疾人家庭成员在村集体合作社劳动,按照“劳务入股”方式,以“务工收入保底,保底收入入股分红”。

30、投入帮扶资金100万元,在镇原县筛选100户有养殖基础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家庭,修建面积30-90㎡符合标准的肉牛、羊养殖圈舍,每户落实补助资金1万元。向四省区结对帮扶地区投入379.5万元,用于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对500余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安装了坐便器、坡道、扶手等家庭无障碍设施。

31、市残联结合受援地残疾人特殊需求,通过安排财政资金和动员社会力量,共投入278.10万元(含捐赠辅助器具折款),为受援地区捐赠了大量盲人听书机、盲人语音标签、儿童轮椅等辅助器具有效解决了贫困残疾人“脱贫不解困”的难题。

32、依托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强化地方媒体宣传。全市已发起网络扶贫项目44个,实际捐款人数约35万人次,累计募集善款770余万元。

33、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各区提前拨付携手奔小康资金3亿多元,累计为对口地区募集款物4000余万元,捐赠各类防护物资50多万件,各类消毒药品上百吨,流动诊疗车、负压救护车10多辆。

34、通过会同对口地区安排生产补贴、发挥产业扶持专项资金撬动效应、提供农业技术支持等举措,累计向首批11家落户企业发放产业扶持资金1300万元,帮助10多家企业纳入国家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帮助600多个扶贫车间和扶贫产业项目复工复产,企业复工复产率达到100%。

35、恢复开行长春至天津班列,长春至天津海铁联运班列共操作超1000标准箱。同时,甘肃、承德、长春等地先后调拨防护物资万余件,蔬菜、水果、蜂蜜等农特产品上百吨支援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