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 国内 国际 社会 人物 滚动 体育 财经 娱乐 科技 网络 教育 健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北京告诉世界:从大运到奥运 北京一定不负众望


“规模最大”、“最出色”……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一系列新纪录而载入史册。这是北京对世界的一次热情拥抱,是北京对世界的一次真情回报,是北京向世界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北京向世界的一次有力证明。   

北京告诉世界:凭我们的真诚和实力,北京一定兑现承诺,北京一定不负众望,在2008年向世界奉献一届最出色的奥运会。   

一切如期待的那样出色,北京夺得一枚“金牌”   “从开幕式开始,一切都如我们期待的那样出色”,国际大体联主席基里安对第21届大运会赞不绝口。“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使这届大运会办得更好,我们对本次大运会没有任何不满意的地方。”  

世界舆论也没有吝啬赞美之辞。法新社报道说,北京大运会“开幕前就打破所有纪录”。专程来华采访大运会的英国《每日电讯报》专栏作家贝克尔评价说:“GREAT(伟大),就像你们的长城和故宫一样。”   

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这是北京在申奥成功后首次接受世界体坛的检阅。尽管缺少经验,但北京用诚心、决心、信心,用不懈的努力,履行了把北京大运会办成“大运会史上最出色的一届”的承诺。   

“最出色”表现在创下大运会史上几个第一:   

——首次建立了大运村。该村的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3800个房间达到星级水平,计算机宽带网等设施一应俱全,上万人在村中就餐、娱乐。来京观摩大运会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参观大运村后对村长张健民说:“你们可以得金牌。”

——参加的国家和地区最多。大运村预先准备的170根旗杆,最后只空着一根。此次参赛的体育代表团,比此前保持纪录的1995年日本福冈大运会多了7个。   

——参加人数最多。来京的运动员、教练员、官员达6800多人,比上届西班牙帕尔玛大运会要多500人。此外,记者和裁判员人数之多也创了纪录。  

——观众最踊跃,票房收入最高,达到创记录2100万元。

——火炬传递路线最长、参与学生最多。总行程2万多公里,200多所高校的近30万名大学生参与了火炬传递活动。

“最出色”也体现在组织工作的方方面面:  

——开幕式、闭幕式盛大辉煌。国际大体联秘书长罗奇·康帕纳评价说:“美妙绝伦,提供了完美的艺术享受。不可想象今后会有哪个国家能办得更好。”   

——场馆设施先进。52个比赛、训练场馆都符合国际比赛标准,灯光、音响、座位、器械、计时记分系统等都堪称世界一流,其中一些甚至达到奥运会比赛要求。   

——交通畅行无阻。各代表团从下飞机到入住大运村,一切手续在一个小时内完成。运动员从住地到各赛场,最多只需半小时。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大运会文化节上演了90多场节目。大运村夜夜丝竹管弦、欢歌劲舞;各地年轻人其乐融融,亲如一家。   

——志愿者的服务优质高效。4万名“彩虹使者”以“热情、耐心、勤奋、素质高、不怕吃苦”的良好表现,赢得各方来宾一致好评……   

举办国际综合性运动会,是一项庞大繁杂的系统工程,是对东道主基础设施、技术能力、管理素质、人文观念和综合协调能力全面考验。北京万众一心,向世界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由于北京出色的组织工作,国际大体联决定,从本届大运会开始,为成功举办大运会的东道主国家领导人及作出突出贡献的组委会领导人颁发荣誉勋章。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北京大运会的圆满成功,再一次表明:中国人千金一诺,只要想干的,只要答应的,就一定能干成,就一定会干好。   

大运会是一座新的历史丰碑,是一次顺应时代、合乎民心的壮举   

第21届大运会完成了历史使命,在世界大运会史上矗立起一座丰碑,在北京的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丰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矗立起一座丰碑。   

“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是中国体育健儿率先喊出的嘹亮心声,又何尝不是亿万中华儿女执著追求、开拓奋进时代强音?

终于,我们有了洛杉矶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有了女排五连冠,有了悉尼奥运会金牌总数第三名的辉煌……但是,我们还从来没有举办过世界综合性运动会,还没有机会借助国际大赛向世界展示我们的综合国力。终于,北京成功举办了本届大运会,这也是一个零的突破。   

站在大运会这座新的里程碑前,回望是11年前的第11届亚运会,前瞻是7年后的第29届奥运会。其间的历史沧桑如烟如云更似火。从成功举办亚运会到大运会,北京的发展和变化完全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仅仅11年,北京城“长大”近百平方公里,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开发区、中央商务区、金融区连片拓展;绿化覆盖率从28%提高到36·5%;城市道路长度由3276公里增加到约5000公里,三环之外又建成了四环,五环即将竣工,六环也已开工;向外辐射的道路已全部建成高速公路,连成了网络;各类体育场馆从3000个左右增加到4670个;涉外宾馆、饭店由122个增加到456个;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4倍,财政收入增长4·3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8倍,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增长近50%;私人电话早已普及,手机、电脑迅速大众化……   

数字是枯燥的,又是具体的。它实实在在地记录着北京阔步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历史进程。这一切,为举办大运会成功,为申办奥运会成功,奠定了基础。而更深厚、更坚实的基础,是民心的高度凝聚,民意的同频共振,民气的升腾上扬。

举办亚运会时,群众还有诸多疑虑、不解,甚至认为“劳民伤财”。尽管后来大家也热心关注、慷慨捐助,但那更多是动员的结果。举办大运会就完全不同,市民的支持是自发的、自愿的,普遍把大运会当成“自己的事情”。“走后门”报名的彩虹志愿者,踊跃购买门票的长队,看台上激情欢呼的声浪……特别是申奥时95%的市民支持率和申奥成功当夜天安门广场40万人自发相聚的狂欢,再真切不过地传达了这样一个重要信息:北京举办大运会、申办奥运会顺应时代、合乎民心,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也是在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的背景下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   

站在大运会的起跑线上,向2008年冲刺   

大运会素有“小奥运”之称。本届大运会在北京申办成功仅一个多月后开幕,因此世界所瞩目的就不仅仅是“大运目光”,而都与2008年奥运会相联系,认为是一次“演练”,北京将通过举办大运会“证明它具有举办大型国际运动会能力”。

尽管没有奥运会人员多、要求高,但大运会本身的松散性、不确定性也给东道主在综合协调和应变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在大运村11号楼的大运会中枢神经系统——组委会指挥中心,每天早晚都要召开会议。早晨是各代表团团长会议,了解、研究、解决各种问题。晚上是内部工作会议,检查当天的问题解决情况和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他们的要求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决不能拖到第二天。始终参加团长联席会议的国际大体联秘书长康帕纳说:“很多问题都被中国人及时解决了。到最后,所有的团长都没有问题了,剩下的只是赞许。”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澳大利亚人高斯帕在结束对北京的4天访问后说:“一切都那么出色,很难对北京组织者再提出什么建议。”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也说,他对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充满信心”。   

但是,罗格也指出:“举办奥运会是一个‘一生只有一次’的机会,每个奥运会举办城市都必须从零开始,而且也没有‘预演’的机会。”大运会可算得上是一个绝好也是难得的举办奥运会“演练”机会,那么北京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大运会组委会秘书长孙康林百忙中向本社记者初步梳理了9个“必须”——必须有一个非常高效的组委会,这是中枢,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组织工作的成败;组委会必须形成完整的、互相咬合的、和谐运转的统一体,整体运行,环环紧扣,决不能互相掣肘;组委会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各方面负责人必须有很强的指挥、组织、协调能力,敢于大胆负责,善于解决矛盾,能够随机应变、当机立断;必须精通国际大型赛事的特点、规律,光有热情不行;必须一切按国际惯例思维,与其接轨,不能照中国人的习惯行事;必须彻底转变观念,以运动员为中心,变单纯的管理为全方位的服务;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彻底进行市场化运作;必须尽早把每一个细节都想透、想深、做实、做好,制定出细致、周密、科学的方案。孙康林说:“实践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坐在屋里想几年也想不到,只有在实战中锻炼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运会的确是2008年奥运会的全面演练。   

举办国际性重大活动,不仅仅是向世界进行一次表白,不仅仅是完成对世界的一个贡献,更是抢占了一个时代的制高点,抢抓了一个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   

同亚运会一样,大运会的影响是深远的,效益也将是巨大的。世界观念增强,开放程度增大,工作效率提高,专业人才脱颖而出……从亚运会到大运会,北京完成了一次历史跨越。而从大运会到奥运会,这种跨越将会步伐更大、速度更快、质量更高。   

大运会是起点,奥运会是终点,7年的时间铺就一条灿烂的跑道。2001年之夏,北京起跑出色,发力加速,向着2008年,向着那个神圣的终点奋力冲刺!

 
关闭窗口

Copyright (C) 2000-2023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