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综述
 

  为期9天的首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昨天已经圆满地降下帷幕。来自国外、外省市及本市的民间艺术家们依依不舍,称这次盛会将给他们的一生留下美好的记忆。

此次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首先是市委、市政府对文化艺术事业高度重视,将其视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落实“新三件事”的实际措施。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艺术以它独特的民族风格、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崭新的时代风貌,在城市的文化建设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天津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显示出了独有的文化眼光。在一个城市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包括民间文化不仅不会与之相冲突,相反,现代化则应包含着传统的、地域的、乡土的文化,而且这些文化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资源。因为一个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这种精神财富是别的城市无法取代的,且这种财富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我们加以重视,就会在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培植成新的大树,在原有的品牌中创造新的品牌,使之成为城市的名片或标志,显然,市委、市政府已明确地看到了这一点。 这次博览会的规模和影响也是空前的,共有11个国家以及国内的23个省市的民间艺术家参展,连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有关负责人都称,博览会的规模大大地出乎他们的预料。至于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秘书长法格尔先生的话最有说服力,他认为,天津能独自承担这样大规模的民间艺术盛会,已超出了他的想像,他提议天津能否尽快拿出一个意向书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联合国一道,将两年一次的盛会办成一个知名的国际品牌,吸引更多的世界各地的民间艺术家到中国天津来。蒙古艺术家联盟主席恩科津·沙塔赛汗也说这是他所见到的规模最大的民间艺术博览会,这次他是自费来到天津的,他说下一届博览会他最好还能收到邀请函。来自外省市的民间艺术家则称,他们到了天津后,不仅给了他们艺术家的礼遇,受到了热情周到的接待,而且参观博览会的人也多,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和机会。 另外,这次博览会的艺术品位之高也是有目共睹的。入选“天津当代民间艺术精品展”的400余件80多个艺术门类的作品可谓件件精彩,真正地体现了新、特、奇、绝四个字,不论是本市的普通观众,还是外地的民间艺术家,对这些展品的精妙均表示了由衷的赞叹,特别是由京、津两地专家经过两轮不记名投票评出的“津门新绝”,也即王王勺的面塑《八仙过海》、古建筑微缩艺术家李岳林的《红楼大观园》和蜡像艺术家尔宝瑞的《东方欲晓》,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有关人士称,这样的作品,即便是放在全国,也会令人心服口服,因为他们的作品不仅在技巧上达到空前的水平,而且在艺术上也进入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参展的作品既注重传统,又不乏创新,如布雕、牛皮画、内刻鼻烟壶、锯末画、蛋雕、易拉罐刻字等,都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新品种,这些作品并非全都出自民协会员之手,很大一部分是普通人创造的,说明天津人是极富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加之顶尖人才的绝活儿,可以说天津的民间艺术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次博览会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全部市场运作。民间艺术只有在市场上才能真正地生存下去,因此组委会的这种运作方式也给民间艺术走向市场提供了很多机遇。在民间艺术家中,有许多人是自由职业者,博览会期间,一些投资商已经与艺术家们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洽谈,这就为他们开辟另一条就业门路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博览会闭幕之时,拍卖公司及时介入,并对部分展品现场拍卖,在民间艺术界也是第一次。

首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已经落幕了,但人们已经开始期待着第二届的到来。我们应该有信心将其办成天津名牌、中国名牌乃至世界名牌,并通过民间文化交流,扩大天津在国内国际的影响,逐步地将天津办成中国工艺美术品的交易中心,使其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资源,为天津的经济发展打造另一个新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