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意写在脸上 收获挂满四壁
——访绢包镶嵌工艺传人付钰黔郭美华
 

 

老寿星在中国的民俗艺术的长廊里可算是最喜闻乐见的形象了,在即将到来的首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上,由付钰黔、郭美华夫妇历时一个多月用绢包镶嵌工艺精心创作的老寿星惹人喜爱。这种用浮雕状的丝绸基体精心创作而成的人物作品,加之工笔彩绘形成强烈的立体感,再配上宝石、珍珠、珊瑚饰物,使人物显得更加栩栩如生。

说起绢包镶嵌工艺,老一辈的人可能并不陌生。那是以前人们用来装饰闺房、轿子的小饰物,以花卉为主。据两位老人说,他们这一脉相传的工艺是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的,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该工艺也几乎失传。十多年前,退休在家的付钰黔、郭美华夫妇开始重拾父辈们的手艺,并加以改进。付先生绘制背景,郭女士制作绢包基本体,然后两人在绢包上渲染勾勒,再经配饰,镶嵌而成。他们以民俗题材为主,创作了如开放政策推进了此工艺的发展。我夫妇是此工艺的唯一传人。几十年努力于更新《关公》,《财神》等作品,其中《寿星》还在美国安了家。

在创作过程中,两位老人接触到了藏族文化,顿被其神秘莫测、历久长新的魅力所震撼。在1998年和1999年,他们曾两度入藏,体验藏地的民俗风情。郭女士拿着照片讲述藏民的热情款待,付先生又笑谈一路驱车入藏的种种惊险。笑意写在脸上,而收获却早已挂满了房间的四壁,那就是十多幅唐卡风格的绢包镶嵌的工艺品。

见过唐卡的人都知道,唐卡天地丰满,构图严谨,用色艳丽奔放。当记者刚来到两们老人的家时,不禁惊叹,一屋子的唐卡!细看之下,却别有风味,原来这是一些两厘米厚的浮雕,在灯光下闪着丝绸的光泽,每个衣褶清晰可辨,玲珑精致的小饰和触手可及。付先生觉得唐卡的大胆用色,解放了他以前在用色上的种种束缚;郭女士则认为,唐卡的多背景,多变幻的特点正可扬绢包之长。前人大概怎么也没有想到,绢包镶嵌会带上浓浓的藏地风情,而喇嘛们也没有想到,“唐卡”竟可以这样细腻逼真,甚至比堆秀的效果更加强烈,难怪他们爱不释手,在寺院里供奉了多幅作品,使两位老人备感欣慰。

他们还表示还要三入西藏。

实习生 陈艳芬
记者 周凡恺